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绿色北京发展建设规划的通知

  三、推进废物综合处置,合理利用城市矿产
  按照“减量化、循环化、资源化”原则,优化分类回收网络,强化处理设施建设,积极打造绿色产业链,构建“多源减量、逐级分类、统筹处理、系统布局、充分利用”的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体系,提升资源的再生和循环利用能力,减少废弃物排放。
  (一)促进源头分类回收。
  强化固废产生源头分类与分流,逐步构建以生活垃圾与再生资源两大综合回收体系为主体,以餐厨垃圾、建筑垃圾、危险废物、污泥、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园林绿化废弃物等专项分流回收体系为补充的“2+7”收集网络。以厨余垃圾分类回收为重点,探索多样化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模式。加快垃圾分类容器、车辆等设备设施的配套。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实现社区物资回收站点100%覆盖,生活垃圾资源化率达到55%。
  (二)加快处理设施建设。
  按照“集中布局与原位处理互补、无害化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结合”的原则,建设一批技术先进适用的固体废物处理设施。着力推进生活垃圾深度处理,建成一批焚烧与生化处理技术为主的处理设施,实现全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能力达到3万吨/日,垃圾焚烧、生化处理、填埋比例达到4:3:3。建成一批餐厨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全市餐厨垃圾处理能力达到2900吨/日。加快推动京南、京北等建筑废物综合处置项目建设,实现建筑垃圾资源化率达到80%。加大建设污泥综合处置示范项目,推进污泥在水泥掺烧、生物制肥等领域的资源化利用,力争实现全市污泥100%无害化处理,90%以上循环利用。以城六区为重点,推动一批园林废弃物堆肥与资源化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医疗垃圾全部消纳处理,处理能力达到80吨/日。推进垃圾焚烧飞灰等危险废物处理设施建设。
  (三)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
  大力发展资源再生利用产业,积极开采利用“城市矿山、城市森林、城市油田”。着力打造“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以废纸、废聚酯、废塑料包装物、废橡胶、废旧家电、报废汽车为重点,扶持一批技术适用、模式先进的资源再利用龙头企业和项目。有序建设面向周边省市京郊大型静脉物流基地,着力推进京津冀区域合作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拓展固体废物消纳处理空间。
  专栏六:城市矿产
  随着区域经济快速发展,资源紧缺程度不断加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持续壮大,“城市矿产”的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所谓“城市矿产”是指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产生和蕴藏在废旧机电设备、电线电缆、通讯工具、汽车、家电、电子产品、金属和塑料包装物以及废料中,可循环利用的钢铁、有色金属、稀贵金属、塑料、橡胶等资源,其利用量相当于原生矿产资源。“城市矿产”是对废弃资源再生利用规模化发展的形象比喻,其包括以废旧钢铁、废旧家电、废旧电池为代表的“城市矿山”,以废旧塑料、废旧橡胶为代表的“城市油田”,以废旧纸张、废旧家具为代表的“城市森林”。
  目前我国在“城市矿产”开采方面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其中,我国废钢再生利用率仅为20%左右,明显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60%的水平;我国废旧塑料及包装回收利用率不足10%,与日本等发达国家26%的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废旧轮胎循环利用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芬兰等发达国家90%的水平。
  为全面提升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2010年我国组织开展了“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计划通过5年左右时间,建成50个左右技术先进、环保达标、管理规范、利用规模化、辐射作用强的示范基地,推动资源的循环利用、规模利用和高值利用。
  根据首都自身特点,本市将围绕“回收→分拣→加工→处理→利用”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由龙头企业牵头和专业行业协会组成再生资源企业联盟,利用现代信息和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区域及跨区域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产业梯度衔接和行业专业合理分工,在回收体系网络化、产业链条合理化、资源利用规模化、技术装备领先化、基础设施共享化、环保处理集中化、运营管理规范化的基础上,完善优势互补型的跨区域资源循环利用科技产业基地,探索大都市型“城市矿产”产业基地发展模式。
  四、提升环境绿化水平,建设人文和谐园林
  以提升生态功能为核心,全面扩大绿化空间,着力提升绿化质量,推动首都绿化逐步实现“由城乡绿化向景观美化、由生态保障向综合服务、由区域突破向整体提升”转变,基本形成与世界城市建设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保障体系。
  (一)巩固山区绿色生态屏障体系。
  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为骨架,大力推进山区生态建设和森林健康经营,着力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综合服务功能,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40%。积极推进与周边区域的生态建设合作项目,支持河北环京地区生态水源保护林建设,推进京蒙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工程。完成房山、门头沟等7个区县剩余40万亩荒山绿化,完成5.5万亩废旧矿区生态恢复。优化森林结构,完成150万亩低效生态公益林改造,抚育300万亩中幼林。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依托松山、百花山等六大自然保护区,重点建设20个自然保护小区。
  (二)构筑平原绿色生态网络体系。
  沿主干道路、大中河道及部分铁路线,新改建12万亩通道绿化带,完善一批绿色生态景观走廊。加强城市绿色缓冲带建设,提质增效第二道绿化隔离带,大力推进10条沟通市区与郊区的楔形绿地建设。加快防护林升级改造,综合治理平原沙坑、荒滩、零星沙地和残次林,改造提升167万亩防护林。鼓励农民发展特色林果业等林木产业,形成独具特色的多功能林。
  (三)完善城市绿色生态景观体系。
  完善中心城配套绿色景观,完成3万亩代征绿地绿化,建设百余处精品休闲绿地,实现中心城80%居住区出行500米即可到达公共绿地。积极推动大尺度城市森林建设,打造南中轴森林公园。加快建设南海子等一批郊野公园,全面建成第一道绿隔郊野公园环。建成11个新城滨河森林公园,构建完善的城市公园体系。积极推动大型公建屋顶、立交桥、建筑墙体和停车场车棚等有条件的地方实施立体绿化,力争新增百万平米绿化面积。

第六章 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夯实绿色发展的基石


  把保障水资源安全和水生态安全作为支撑首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坚持“向观念要水、向机制要水、向科技要水”,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大力发展民生水务,不断深化水务改革,高标准建设节水型社会,打造中国特色的水务发展模式,夯实首都绿色发展的基石。
  一、量水发展,高标准建设节水型社会
  把节水作为解决首都水资源短缺的根本性举措,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确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健全节水管理制度,加快形成节水型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着力将北京打造成为全国节约用水的示范区。
  (一)推行用水总量控制。
  严格实行行业用水定额管理、区域用水总量控制,建立覆盖全市各区域、各行业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并逐级分解。严格推行规划水资源论证,实施重大项目用水筛选和评估制度。严格增量用水控制,对新增用户进行科学论证,强化节水措施。严格取水许可管理,有效控制全市新打水井数量。严格用水大户监管,对年用水量2万立方米以上用户进行跟踪管理,积极推行按计划指标供水。完善水资源调度方案和应急调度预案。实施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
  (二)实施用水效率控制。
  建立水资源经济社会评价体系,提高万元GDP用水效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再生水利用率和农业灌溉水利用率,进一步细化工业、农业、服务业等行业和用水产品的定额指标。严格实施产业用水效率准入制度,定期开展重点产业用水效率评估,制定限制发展的高耗水产业名录。全面推行节水产品、器具的认证与市场准入制度,制定节水强制性标准,淘汰不符合标准的器具。充分发挥水价的杠杆调节作用,推进工业和服务业用水超额累计加价制度、居民用水阶梯水价制度,继续执行再生水利用低价制度。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