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绿色北京发展建设规划的通知

  重点推进未来科技城、延庆等智能电网试点建设,提高电力生产使用全过程的智能化水平。积极推动全市电网的智能化,推广智能电表,完善电力控制信息系统,力争城市年户均停电时间不超过60分钟,城市核心区和重要功能区不超过10分钟。
  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产出效率
  遵循循环经济理念,鼓励企业创新管理机制,把绿色理念融入企业产品服务设计、生产、销售、回收全过程,着力降低企业产品服务全生命周期的资源消耗和对外部环境的影响。
  (一)构建全流程绿色管理体系。
  鼓励企业加强对从项目建设到产品开发设计、生产经营、销售服务、回收处理等各环节的绿色化考虑,建立全流程的绿色管理体系。倡导企业产品生态设计,制定绿色研发规范,优化产品成分、结构和性能。鼓励企业实施绿色采购,构建绿色供应链条。倡导企业绿色营销,实行简单包装或可降解材料包装,做好绿色运输管理。鼓励企业建立产品销售过程跟踪指导与管理,销售合格的绿色产品,做好废旧品回收再利用。引导企业开展绿色标志认证,强化企业绿色管理体系建设。
  (二)推动资源多级循环利用。
  根据各环节资源利用品质要求的不同,围绕企业内、企业间两个层次,积极推进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培育循环生产型企业,鼓励企业设计改造工业链条,倡导企业内部集成能源流、物质流。探索建立地区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倡导企业建立逆向物流,积极开展废弃物循环利用。积极推动企业间构建物质和能量代谢的梯级利用链条,实现相互间资源的优化配置。研究探索再生资源产品市场推广机制,完善政府采购政策,培育扩大再生资源产品市场。
  (三)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积极扩展清洁生产广度和深度,着力推动产品(服务)生产过程的清洁化,降低单位产值能耗、水耗及污染排放强度。深入推进工业领域清洁生产审核,完成重点污染源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引导具备条件的企业实施中高费项目;加快工业企业节能、节水、污染减排改造力度,确保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22%,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至11立方米以下。扩大清洁审核范围,积极申请国家服务业清洁生产试点城市,研究制定服务业清洁生产相关标准规范,完成住宿、餐饮、医院及学校等领域百家单位审核,实施一批清洁生产项目;积极推进农业、建筑等行业清洁生产,探索开展清洁生产后评价制度。
  专栏五:清洁生产
  二十世纪70年代初,随着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化,公害事件的不断发生,人民开始关注环境问题,审视大工业生产方式,提出了“清洁生产”的概念。基于实践经验的不同,清洁生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或者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其中,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环境规划中心提出“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创造性的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清洁生产是指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方法和措施,其实质是一种物料和能耗最少的人类生产活动的规划和管理,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之中。同时对人体和环境无害的绿色产品的生产亦将随着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深入而日益成为今后产品生产的主导方向”。但无论哪种概念,其基本内涵式一致的,即将预防污染的策略贯穿于生产、服务全过程和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全过程,以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第四章 努力构建绿色消费体系引领生态文明新风尚


  立足首都特大型消费城市特点,将生态文明意识渗透到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环节、各领域,充分调动政府、企业与居民多主体参与,强化源头减量、过程集约与排放控制全流程管理,积极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努力引领消费新时尚。
  一、全面推广绿色建筑,建设生态居所
  按照“存量改造”与“增量提升”并重、“设计建设优化”与“运营过程集约”并重的原则,全流程推进建筑节能降耗,打造舒适宜居的生态居所。
  (一)积极推广绿色建筑。
  严把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准入制度,新建居住建筑实施75%的节能设计标准。推行绿色建筑标准,政府投资的新建、改建建筑和新规划的重点功能园区原则上全部采用绿色建筑标准,推动绿色建筑由单体向园区集群扩展,最大限度地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力争绿色建筑规模达到3500万平方米。
  (二)深入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充分发挥公共机构垂范作用,完成2000家公共机构系统化节能改造,实现公共机构单位面积能耗比2010年下降12%。积极推动既有普通建筑包括墙体结构、供热系统、耗电设备等在内的一体化节能改造,完成6000万平方米改造任务;完成20万户农宅节能改造工程。全面推进供热计量改革,基本完成符合50%节能标准的既有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热计量改造,并实现热计量收费。加快供热锅炉和供热管网节能改造,实现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比2010年下降12%。
  (三)推行住宅产业化和绿色装修。
  持续改进建筑生产组织方式,积极推广房屋成套技术,扩大住宅产业化试点规模,打造一批住宅系统化集成应用示范,2015年实现产业化住宅面积占当年新建住宅面积比重达30%。适时修订本市推广、限制和禁止使用建筑材料目录,鼓励室内绿色装饰装修,引导开发商和市民选购高能效、环保装饰材料,强化室内空气污染的源头控制。
  二、优化城市交通网络,扩大绿色出行
  以提高交通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综合运用“设施网络优化、智能管理强化、绿色行为引导”等手段,逐步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交为主体、换乘体系完善高效”的立体化公共交通网络,全面增强城市绿色交通承载能力,降低交通领域的资源能源消耗强度。
  (一)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
  全面完成城市轨道交通近期规划线网建设,同步启动中心城轨道交通线网加密工程,实现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达660公里,四环内市民平均步行1000米即可达地铁站点。深入挖潜既有线路运输能力,进一步缩小运营间隔,提高地铁运输能力。不断完善轨道交通的换乘系统,五环外地铁周边同步规划建设一批驻车换乘停车场。
  (二)加快完善道路交通网络和设施。
  结合轨道交通线网和站点,优化地面公交线网,提高公交整体运行效率。在主要干道新增公交专用道150公里以上,2015年实现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50%(含地铁)。积极构建新城与中心城间的快速交通专线,实现最远新城到中心城(五环路)的平均出行时间不超过1小时,有效支撑中心城人口疏解。加快主要拥堵路段新改建,规划建设东、西二环等地下交通隧道,推进400公里次干路和支路等微循环道路建设,系统提高路网的通行能力。
  (三)逐步健全智能交通引导系统。
  建立健全区域交通信号控制、智能化交通应急指挥和智能调度等系统,提升交通综合运行指挥调度能力。全面推行电子收费。加快道路信息诱导系统建设,充分利用媒体和手机、车载导航等信息终端,为市民出行提供更为实时、便捷的交通信息服务。
  (四)鼓励使用绿色交通工具出行。
  加大公交、环卫、出租等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积极鼓励个人购买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应用规模达到4万辆以上。不断完善配套设施,改扩建熊猫环岛充电站,建成小营、南三环、四惠等充电站。积极鼓励市民自行车出行,将自行车纳入全市交通规划,完善部分道路和重点区域两侧非机动车专用道,增强自行车租赁服务,力争中心城区自行车出行比例保持在18%左右,小客车出行比例力争控制在25%以下。
  三、强化食品安全供给,保障健康饮食
  着力构建“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食品安全生产、供应体系,健全监管组织网络和责任追溯机制,切实保障居民饮食健康。
  (一)完善绿色食品供应体系。
  加强本地食用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建设,实现基地建设规模化、产地环境无害化、生产过程标准化、质量控制制度化、产品流通品牌化、生产经营产业化,到“十二五”末实现“菜篮子”产品全面达到无公害标准,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的生产量比2009年翻一番。吸引国内外知名品牌在京设立生产基地,形成食品优势行业总部集群。提升餐饮业组织化程度和产业水平,鼓励发展连锁经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和网络营销。严格首都食品市场准入,加强与外埠主要食品产区协作,建设重点农产品种养殖基地,保障进京食品质量安全;严格食品经营主体的资格准入,强化经营环节食品安全管理。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