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到2015年,全面解决已通电20户以下自然村“盲村”的广播电视信号覆盖,逐步推进贫困地区广播电视“户户通”建设,实现一个行政村一月放映一场数字电影,贫困地区行政村基本通宽带,自然村和交通沿线通信信号基本覆盖。到2020年,基本建立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力争实现贫困地区广播电视“户户通”,自然村基本实现通宽带。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每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体站达到国家标准,每个行政村(社区)有文化活动室。开发和运用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平台。
--社会保障。到2012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供养制度、临时救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到2020年,全面健全覆盖贫困地区城乡居民的社会救助体系,农村社会保障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到2020年,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整村推进3000个贫困村,扶贫搬迁10万户、40万人;省定重点老区乡镇和重点插花贫困乡镇每年各重点扶持1个贫困村,解决突出问题;对50万个贫困家庭实施技能培训;改造兴建高效经济林(园)1000万亩。
三、对象范围
(九)扶贫开发基本对象。根据国家扶贫标准,把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作为扶贫开发的基本对象,把没有劳动能力与符合低保条件的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贫困人口作为低保救助对象。经济条件较好地区可以制定高于国家的地方扶贫标准,适当扩大扶贫覆盖面。
(十)扶贫开发重点区域。把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我省大别山区、武陵山区、秦巴山区和幕阜山区等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战场,制定实施四个连片特困地区扶贫综合开发规划,集中实施一批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培育壮大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区域性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在对国家和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给予重点扶持的同时,确定一批省重点老区乡镇和重点插花贫困乡镇,给予适当扶持。把贫困村作为扶贫开发的基本单元,继续实施整村推进。国家和省重点扶持范围之外的贫困乡、村,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扶持。把对少数民族、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的扶贫开发纳入规划,统一组织,同步实施,同等条件下优先扶持。
四、专项计划
(十一)扶贫到户。针对扶贫对象特点,坚持产业第一、能力至上的原则,科学制定扶持规划,创新扶贫资金到户扶持机制,采取项目直补、产业覆盖、技能培训、贷款贴息、资金互助等多种方式,使扶贫对象得到直接有效扶持。使用扶贫资金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确保贫困农户优先受益。通过企业、合作社和专业大户实施的产业扶贫项目,要建立健全网络带动贫困农户增收脱贫的利益联接机制。
(十二)整村推进。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合理确定贫困村规模,制定整村推进规划,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分期分批扶持贫困人口比重大、农民收入水平低、生产生活条件差、产业发展滞后的贫困村实现整体脱贫。各级各部门要以整村推进为平台,明确各自职责,实施水、电、路、气、房和优美环境“六到农家”工程,做到整村推进规划到哪里,相关资金和项目安排落实到哪里,扶贫开发政策与农村保障制度衔接到哪里,共同完成整村推进建设任务。加强整村推进后续管理,巩固提高整村推进成果。贫困村相对集中的地方,实行整乡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