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市农业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关于印发《北京“十二五”都市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总体规划》的通知

  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布局,根据农民对农机化服务的诉求,进一步完善农机公共服务能力,强化区县级农机推广站(研究所)的技术推广职能,改善农机化学校的基础设施条件,开展农机信息服务直通车建设,不断增强农机的技术培训、安全保障、配件供应、维修服务和用油保障能力。
  (二)农机区域综合服务站建设工程
  根据农机作业规模和作业辐射半径,在主要农业区县每个区县筛选3至5个作业面积1万亩以上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进行扶持,增加先进机型配置,提高农机作业质量,改进基础设施条件,强化区域维修服务,在店面布置、基础设施、零配件供应、人员培训、示范展示和服务保障等方面达到统一标准,打造农机使其具有能为本区域和其它周边地区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机械化作业服务的大型区域综合服务及示范展示能力,形成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首都现代农机“品牌样板店”。
  (三)农机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工程
  完善农机监理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机安全检验、事故预防与应急处理勘察等装备设施水平,根据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需要,重点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建成农机监理15套移动式检测线和10个远郊区县的10个移动检测点,配备事故勘察设备11套,扶持和规范5至8所农机驾校。
  七、农业用水服务体系
  农业用水服务体系的主要建设任务是:大力开展以节水为中心的水利基本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维护和设施运行的管理与监督,强化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等。“十二五”建设重点是:
  (一)农业用水管理体系建设工程
  针对区县水务管理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整合各区县的技术服务中心、抗旱服务队、规划设计室、试验站等技术单位,组建区县水务管理中心,负责本区县用水管理等工作。理顺和规范流域水务站,以流域为单元、流域与区域相结合,合理设置水务站,主要负责本区域内涉水事务统一管理,水务基础数据收集、分析、整理,水务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农民用水协会建设和农村管水员培训等工作。充分发挥农民用水协会和管水员作用,提高农业用水管理和服务水平。
  (二)农业用水计量系统建设工程
  建立全市统一的农业用水管理平台,实现农业用水精细化管理。一是对现有存量农业灌溉机井全部安装农业用水智能计量设施,对新增机井在机井建设时作为基础设施同步安装智能计量设施;二是建立村级、水务站、区县、市级四级农业用水管理平台,为实施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奠定基础。
  (三)规模养殖场节水改造建设工程
  对北京市规模养殖用水现状进行普查,提出规模养殖节水措施,制定节水技术标准,推广规模养殖业节水新技术、新产品,对现有规模养殖场进行节水评估,并对未达标的规模养殖场节水改造进行指导,树立节水型养殖场典型,带动全市规模养殖场实现节水生产,保障经济效益产出的同时,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四)农业抗旱除涝能力建设工程
  完善遥感监测ET系统,定期对农业水资源消耗量进行科学评估,建立完善地面旱情监测站点,建立旱情监测、发布系统;建立抗旱应急预案,做好抗旱物资储备,为应对干旱提供保障。开展沟渠整治,增强排水渠道排涝能力。
  八、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
  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的主要建设任务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等建设;农产品流通信息网络建设;流通主体产销对接;市场营销促销宣传等。通过三大主体培育和四大平台建设,初步建立与首都多元化消费需求相适应、流通渠道畅通,服务覆盖面广、流通效率高的都市型现代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十二五”建设重点是:
  (一)农产品流通服务主体培育工程
  建设重点:一是培育10个大型物流配送龙头企业形成联合配送网络;二是培育10个规模较大、跨区域联合、带动农户多、运行规范、农民增收效果明显的产销合作联合社;三是培育5000名农村经纪人,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支持经纪人培训,支持5000名经纪人成立各级各类农产品流通合作经济组织。
  (二)农产品流通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1.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平台。建设重点:一是新建150家农产品“乡村超市”,建设和完善顺义北务、大兴西沙窝、平谷大桃和延庆八达岭等主要产地批发市场;二是适时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现代化水平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服务设施农业建设和打造农产品品牌;三是支持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鼓励配套建设冷藏保鲜和流通加工设施,实现采后快速预冷、商品化加工处理和上市旺季入库冷藏保鲜。
  2.农产品流通市场推广平台。建设重点:一是实施三大品牌培育工程,合力打造10个强势产业区域品牌,重点培育50个基础条件好、知名度高、产品过硬、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品牌,积极研究开发100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品牌;二是农产品会展经济培育工程,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合作组织、协会等唱戏方式,鼓励区域或企业举行特色产品推荐活动,通过展览、媒体宣传,推进农产品会展经济发展,提高产品知名度。
  3.农产品产销衔接平台。重点扶持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户或专业协会开展与消费者直接对接活动,通过网络、会展和旅游推介等形式,推动生产基地与宾馆饭店、学校、社区及大中型企业产销对接,鼓励大中型连锁超市与农产品基地开展“农超对接”,鼓励市民进入果园、菜地进行绿色郊游和果菜采摘,鼓励农产品基地网络销售和社区居民建立稳定直供关系。
  4.农产品流通制度体系平台。一是农产品生产和标准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生产和流通标准体系,实现农产品从生产到流通的供应链标准化,鼓励企业主持或参与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企业标准、地区标准及行业标准的制定,推行农产品流通市场准入制度,探索农产品生产组织和流通企业等级评审;二是市场运行制度建设工程。完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市场预警制度、市场储备制度,初步制定一套适合农产品市场的规范性文件。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