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有开平三阜、中山大涌、顺德均安、增城新塘等牛仔产业集群,形成纺纱、染色、织布、整理、印花、制衣、洗水、后整理等完整的牛仔特色产业链。
在技术上促进自主创新和消化引进有机结合,推动一批信息化技术在牛仔行业的应用,提高产业效益。在集群提升中,集群内的企业协作生产,加强联合,协调发展,通过推行集约发展,引导牛仔及相关企业进入专业园区经营;推进可持续发展,推进创新产品设计与制造技术,最新水洗工艺和印染加工清洁生产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打造“绿色牛仔”产业集群;以建立打造一批世界级著名品牌为目标,培育龙头品牌牛仔企业,进行强强联合,壮大规模的同时,推进中小企业之间的合理有效重组。
在集群政府的支持引导和市场导向相结合为动力,建设均安、新塘的牛仔产业向生态环保、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向全国乃至全球的牛仔产品和服装展示中心、销售中心、设计中心、研发中心、标准检测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原材料集散中心方面提升,从而引导我省的牛仔产业从大制造、大生产到大流通业发展。
4、以文化与品牌做强服装集群
全省服装产业集群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共建的有:佛山环市童装、惠州惠城男装、普宁衬衣(普宁产业基地市)、东莞虎门女装、茶山服装、博罗园州服装、中山沙溪休闲装、潮州婚纱、晚礼服,还有在国内闻名的深圳女装、汕尾公平男装等,约占我省服装行业80%比重。
服装产业集群要从产业集群向品牌集群和创意集群过渡。首先,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建设人才培养基地,与院校合作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培养具有高端研发、设计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促进企业升级,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其次,实施品牌战略,对优秀品牌服装企业,重点支持企业在设计研发、品牌管理、营销渠道等环节的创新,以实现制造链向供应链整合和商业模式创新,提高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再次,集中扶持有国际化经营能力的服装企业走向国际市场,通过融合岭南文化和现代营销,在国际主流消费中推广我省服装自主品牌,实现我省没有国际知名品牌的突破。支持佛山环市童装名城建设、环市儿童产业创意园。
5、毛织产业集群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
以东莞大朗为中心,辐射常平、东坑、横沥等镇,和以汕头澄海区为中心,辐射外砂、新溪等镇,成为高度密集毛织产业带,还有正在发展中的茂名市信宜毛织集群、罗定毛纱集群。
通过用信息化技术、高新适用技术推进毛纺织集群产业结构调整,在政府各部门支持下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促进毛针织集群创建品牌,提高我省毛针织产品在国内外高端市场的份额。通过产学研结合,促进毛织集群实现“两个转变”、提升“三种能力”。首先,针织业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传统毛织生产基地向制造业与商贸流通业交汇转变;其次,提升研发设计能力、品质监控能力、营销策划能力。支持大朗建设高档毛织品生产基地、毛织品研发中心、毛织品销售中心。
二、重点行业发展方向。
1、化纤行业
重点发展高性能纤维、超仿真功能纤维、差别化纤维,为纺织品升级换代创造条件。依托新会美达锦纶股份有限公司围绕锦纶产业链,建立高性能锦纶纤维研发中心、尼龙工程中心,开发锦纶上游的己内酰胺项目,解决我省锦纶行业原料问题。广东彩艳集团芳纶纤维产业化,开平春晖集团差别化涤纶长丝,河源新东江化纤涤锦复合超细旦纤维产业化,广东信达化纤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以及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碳纤维产业化。深圳光华伟业的可生物降解聚乳酸原料,依托鹤山美雅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形成广东毛毯家纺生产基地。
2、棉纺织行业
以实施名牌为契机,支持和鼓励企业创建名牌、品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骨干企业,重点发展技术性、个性化、功能性、智能化和绿色环保等高附加值纺织品。纺纱方面,推广应用高档纺纱设计与生产、新型环锭纺纱、高支纱纺纱、新型纤维纺纱等技术。机织方面,新型纱线面料的生产工艺,真丝、麻类等高附加值产品工艺,高档牛仔布、色织布工艺等。
3、针织行业
用先进和适用技术使针织行业向优质、高产、自动化、连续化方向发展。通过创意设计和工艺设计,开发新型、时尚、功能化针织面料和时装;实施四个战略:实施品牌战略,以龙头企业为突破,培育一批在品牌设计、技术研发、市场营销渠道建设的优势企业,鼓励企业创建国内外知名品牌,使针织自主品牌比重有明显提高;实施提升针织品自主创新能力战略,支持鼓励企业创建技术中心;实施提升针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战略,探讨与院校及有关部门等进行跨领域合作,建立创新联盟,促进生物医疗针织品,轻薄型多功能针织面料和针织品,生态针织品等开发与应用;实施产业链延伸与流通业联动发展,支持张槎针织名镇建设针织品生产交易中心。
4、纺机行业
已发展起来的深圳印染、服装自动悬挂生产线、电脑绣花设备,佛山广州的无梭织机、针织圆机设备,东莞电脑毛织设备,粤东电脑绣花机、针刺不织布设备、针织圆机设备,正在形成规模,成为我省纺织产业的新力军,但我省纺机高端产品与国际水平还有一定差距,要通过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建立和完善产、学、研、用的创新机制,实现工业信息化,达到设计技术、工艺技术、控制技术的突破。
5、丝绸行业
依托广东省丝绸纺织龙头企业,有效发挥现有资源、市场、网络、人才等优势,整合资源,把农业和工业生产、流通、科研、金融联结起来,进行产业专业化融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发挥贸工农体制的优势,把“公司+基地+农产+标准”的新型产业化模式推上一个新台阶,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改造和提升茧丝绸行业,继续推进“一个基地、三个网络和四个中心”(茧丝绸产业基地;信息网络、研究网络和产业网络;丝绸高新技术转移与产品交易中心、丝绸高新技术产业研究与开发中心、丝绸高新技术产品测试和检测服务中心和丝绸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反应中心)的建设,开发具有亚热带特色蚕桑叶发展技术体系,开发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丝绸面料和家用、服装产品,提高综合经济效益的途径。做大做强“丝丽”品牌,通过以产品为龙头,以质量为基础,以文化为支撑,不断开拓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扩大名牌产品市场占有率,开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丝绸名牌。支持顺德香云纱创意产业园建设和发展。
6、产业用纺织品行业
产业用纺织品是我省纺织工业中的高技术性行业,通过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推进产业用纺织品在国民经济领域的应用,对扩大内需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加快推进产业用纺织品新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加大力度支持发展我省无纺布机械装备制造业,可生物降解无纺布,以满足水利、交通、建筑、新能源、农业、环保、医疗和国防等领域的需求,逐步形成从纤维原料、产品加工到应用开发的新型产业链。
7、家用纺织品行业
重点构建广东省家用纺织品公共平台,功能集研发设计中心、品牌营销中心于一体,开发生产具有个性化和丰富文化底蕴的高品质配套家纺产品,打造集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文化思维于一体的具有自主品牌的拳头产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家纺产品自主品牌。
8、印染行业
建立低碳印染发展模式,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发展印染行业,淘汰落后印染产能,支持印染企业进入专业园区发展。加强我省印染行业标准建设,引进、消化国际印染标准;建立具有广东特色的印染标准体系,以促进我省印染行业的提升。在产品设计、生产过程中,通过“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开发节能节水,清洁生产技术在印染行业上应用,使印染行业向高端化、品牌化、信息化、低碳化方向发展的可持续高技术行业。
三、重点发展、改造提升的产品和技术
(一)2010-2015年重点发展的主导产品。
行 业
| 主 导 产 品
|
化纤行业
| 己内酰胺、锦纶差别化功能化切片及纤维、涤纶差别化功能化切片(溶体)及纤维、熔融纺氨纶纤维、溶剂法纤维素纤维、可生物降解纤维、锦纶长、短纤维、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芳纶、碳纤维产业用纺织品专用纤维及高科技纤维、生物医用材料、纳米纤维纺织品。
|
产业用纺织品行业
| 医疗卫生保健用非织造卷材及其制品、各种土工材料及复合土工材料、汽车内饰用品、高档滤材、高档优质衬布、高档皮革基材、针织人体器官、农业养殖网、针织建筑材料、汽车内饰材料、无纺布机械装备、纺粘-水刺复合生产线等。
|
棉纺织行业
| 高支精梳无结头针织用纱、花式纱、特色牛仔布和色织布、细旦锦纶、丙纶等多种纤维混纺纱,利用新型纤维生产交织品原纱线、高档色织布、高档牛仔布及交织物。
|
针织行业
| 高档针织内衣、时装恤衫、外衣化时装、多功能针织运动服装、无缝内衣、薄型兔毛时装、经编土工布、薄型多功能针织面料、牛仔针织品。
|
印染行业
| 各种化学纤维与天然纤维交织混纺面料、适合高档风衣、休闲服等的面料、绿色环保及生态新纤维面料、天然纤维的高档后整理面料、功能性后整理面料。
|
毛纺织行业
| 特种兔毛纱、毛针织服装、毛毯、割圈绒、羽绒羽毛成型产品。潮汕传统抽纱刺绣的技艺工艺毛衫及毛织品、家居服等。
|
丝绸行业
| 优质蚕茧、高等级厂丝、传统真丝绸及其工艺品,真丝家用纺织品。
|
服装行业
| 西装、时装、衬衫、休闲装、丝绸服装、童装等系列产品及以潮州地区为代表的传统地方工艺和文化资源与时尚相结合的女装、针织服装、运动服、毛衫等。
|
家用纺织品行业
| 高品位、个性化、具有保健功能的家纺产品。
|
纺机行业
| 印染和后整理设备、新型服饰机械、导热排湿性能测试仪,无梭织机、针织圆机、无纺布机械、智能针织横机、无缝针织内衣机械。
|
其 他
| 军警、国防用纺织品的开发与生产,卫生保健纺织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