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发展,我省纺织服装行业已经有一批优势品牌,在市场有一定的影响,但比重较小,大部分中小企业仍然处于价值链的最低端,多数没有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也不具备产品的设计能力,科技含量较低,利润流失严重。随着近年产品成本不断上涨,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国际消费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靠“以量取胜”和“以价去取胜”的企业受到严重冲击,造成我省纺织服装行业的整体利润率下降。
(三)技术与产业结构的差距与问题。
高性能纤维技术方面:我省有芳纶1313、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的开发与生产,但目前还处于未成熟阶段,单线产能小,产量不足,质量稳定性差。特别是高端产品,深度应用等方面刚起步,工艺技术水平、产品性能等与国际先进国家有较大差距。
印染行业方面:我省印染大企业的生产装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部分中小印染企业在生产工艺上,存在流程长、能耗高、用水量大、产品质量稳定性差等问题,以现代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生物技术手段,进行短流程、无水或少水印染加工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应用。
我省纺织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程度和信息技术在企业应用覆盖面都低于国际先进水平,大多数中小企业处于局部应用或起步阶段。主要表现在企业管控一体化应用程度较低,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程度刚刚起步。
家纺行业和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缓慢。我省的家纺用品和产业用纺织品是全国的发源地。随着内地纺织工业的崛起,生产规模在全国的比重逐渐降低。这个行业由于缺乏“领头羊”大型骨干企业,中小民营企业发展过于求稳,再加上没有显著的家纺、产业用纺织品产业集群,广东家纺、产业用纺织品地域品牌尚未形成。
第二章 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挥市场、人才、资金、信息等优势,以“优化结构、强化创新、增强服务、培育品牌”为原则,以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为主线,积极推动由生产要素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以自主创新为核心,全面构建创新体系,建立完整合理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架构,积极推及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结合的创新研究体系。重点促进高性能纤维材料、纺机装备、产业用纺织品、家用纺织品、印染等行业的调整提升;高度重视节能减排;促进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
坚持质量,注重完善产业链,加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和自主创新,开发新兴行业,建立技术信息市场服务体系,大力提高产业科技含量,推动纺织工业发展成为创新型高效产业、节能降耗环保与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推动纺织工业转型升级,巩固纺织工业就业惠农,支撑服务业发展的地位,加快实现我省由纺织工业大省向强省转变。
二、发展目标
2011~2015年,全省纺织工业预计按年均增长8%,2015年销售产值达6200亿元,约占全省工业销售产值的5%。纺织工业调整升级,整体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国际竞争优势,技术装备和产品创新研发能力上一个台阶,提高人均生产总值,提升行业的经济运行效率,推动纺织产业的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一)2015年的主要纺织产品的产量和经济指标。
主要纺织品名称
| 产 量
| 经济指标
|
棉纱
| 80万吨
| 销售产值
| 6200亿元
|
服装
| 90亿件
| 外贸出口
| 500亿美元
|
丝绸
|
| 人均产值
| 30万元/人﹒年
|
布
| 60亿米
| 期末节能目标
| 实现单位增加值能耗年均降低5%,万元产值综合能耗0.607(tce)
|
非织造布
| 60万吨
|
非织造布 60万吨
(二)技术进步指标。
纺织技术强省目标。到2015年,在新产品、新技术的设计及研发应用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纺织企业不断提高研发投入,研发经费投入比重由目前的不到1%增长到2%,其中:规模以上企业的研发经费比重达到3%以上。
省级纺织企业技术中心由“十一五”期间6家,到“十二五”10家,省级纺织行业的工程技术中心由“十一五”期间12家,到“十二五”16家。
掌握一批高性能、高技术纤维的工艺技术以及生产和应用。
规模以上企业有三分之一掌握现代化营销和供应链管理的先进技术。
(三)品牌强省目标。
促进品牌强省。技术创新、标准建设、生产管理能力的提升以及商业流通渠道的建设,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品牌。
促进纺织制造领域、流通领域与服务领域在资本和业务上互相交汇。提升纺织品牌企业的营销渠道控制力,在加强自有销售网点比重的同时,可通过品牌联合、独家入驻等方式增强与百货商场、超市等零售渠道控制力,现有优势市场地位的品牌企业在稳定中档市场的同时,加大品牌的设计和开发能力,积极向高端市场开拓,与国际知名品牌争夺高附加值市场。
促进品牌国际化。品牌企业通过增强供应链的整合能力和控制能力,占据国际纺织产业链中国际采购权环节,改变我省纺织品服装出口渠道被国际采购上控制的局面,以保障纺织企业的市场份额和合理赢利水平。其次,推进有实力的纺织制造企业可通过入股海外品牌、参与海外品牌运营直接获得国际市场份额和吸取品牌国际化的经验,逐渐推进我省的品牌“走出去”。到2015年,纺织品牌出口额占全省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从目前不到10%提高到20%以上。
(四)可持续发展目标。
推进建立低碳、绿色和循环经济模式。推动建立纺织制品纤维的回收循环利用体系。纤维制成品的回收再利用比重达到15%左右。拟在佛山南海建立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中心。
推进工业化融入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用智能化技术改造传统纺织行业;推进企业能源三级计量管理,提高企业能源管理水平;推进重点大型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整合能源可视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实现管控一体化。
推进落后产能的淘汰。主要是:74型染整生产线、使用年限超过15年的前处理设备、浴比大于1:10的间歇式染色设备、淘汰落后型号的印花机、热熔染色剂、热风布铗拉幅机、定型机,淘汰高能耗、高水耗的落后生产设备;淘汰R531型酸性老式粘胶纺丝机、年产2万吨以下粘胶生产线、湿法及DMF溶剂法氨纶生产工艺、DMF溶剂法腈纶生产工艺、涤纶长丝定轴长900毫米以下的半自动卷绕设备、间歇式聚酯设备等落后化纤产能。
第三章 发展的方向和产业规划布局
以经济转型和创新发展为核心,推动纺织产业结构调整,统筹和强化开发和应用研究,加强产学研合作,推进我省纺织工业向“高科技含量、高文化含量、高附加值、低碳、低排放、低污染”的方向转变,发挥我省纺织工业现有市场、人才、资金、信息等优势,应用高新技术开发高附加值、时尚化、差异化的终端产品;提升现有纺织集群的发展水平,培育特色区域品牌,完善和提高专业市场功能,推进中心城市的都市型产业建设,以商业流通带动周边纺织工业制造与提升。
一、产业布局
(一)中心城市以转移促优化。
广州、深圳、佛山等中心城市大力推动总部经济,实现产业转移,以转移促调整、促优化。着眼建设全球或区域性时尚中心、创意中心、营销中心、品牌中心和购物中心,以贸易、商业流通辐射周边产业集群和上游产业。重点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和原创技术研发,提高行业文化软实力,促进社会资源整合、产业链整合、运营模式扩散、品牌模式扩散、贸易网络扩散,打造区域的领导品牌,打造国际时尚产业。
(二)粤东纺织发展特色化。
粤东地区要在完善产业链、聚集发展和促进时尚文化与传统相结合方面做精做强。发挥粤东地区现有的针织内衣、家居服、婚纱晚礼服、工艺毛衫优势,向上游的化纤、纺纱、针织、印染延伸。进一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品味档次和产品服务,集中规划、定点发展印染业。在传承潮汕文化服饰技艺的同时,更加注重与时尚文化和品牌方面的整合,培育一批具有特色和品牌效应、带动效应的大型企业。同时,发展产业用纺织品。
(三)粤西、粤北产业配套化。
促进粤西、粤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粤西、粤北地区要根据当地资源条件,按照产业发展规划和城乡规划要求,在承接珠三角地区和国外纺织产业转移中,引导纺织企业、项目进入产业园区聚集发展,促进上下游相关配套,形成配套完善的产业集群。振兴粤西、粤北地区的老纺织工业基地,如湛江、乐昌的棉纺织,通过引进新的产业要素和建立新的机制,形成新的竞争力;粤北韶关、清远和粤西湛江、茂名、云浮的茧丝绸基地,在原“公司+农户+基地+标准”的发展基础上,着重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全面推行订单农业,加快物资、经营等方面的全程服务网络建设,把“公司+农户+基地+标准”的新型产业化模式推上一个新台阶,增强整体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经济效益。
(四)产业集群发展产业化、品牌化、规模化、国际化。
1、打造高性能化纤、产业用纺织品产业基地
在江门新会化纤名城、开平纺织基地市、南海区等集聚发展。打造高性能化纤和产业用纺织品基地。这些地区拥有完善的产业链基础,在技术、销售网络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江门依托广东美达锦纶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彩艳股份有限公司和广东信达化纤有限公司,打造江门特种化纤产业基地,计划到2015年形成年产特种高强锦纶纤维10000吨、芳纶Ⅲ1000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5000吨的生产能力,发展己内酰胺,延伸特种纤维产业链;依托新会红象土工织物有限公司和南海南新无纺布公司、南海稳德福无纺布有限公司发展土工材料、医疗用材料及功能性复合材料无纺布,规划建设军用航空航天复合材料产业基地。
2、促进针织产业集群从大到强的转变
目前,我省拥有张槎针织、小榄内衣、南海盐步内衣、汕头陈店文胸、峡山内衣、两英家居服、普宁流沙内衣、谷饶内衣、南海里水袜子、汕头成田袜子等针织产业集群,着力依靠科技创新,以龙头企业为突破口,推动集群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一批在品牌设计、科技创新、市场渠道建设等方面具有优势的针织企业,创建国内知名品牌以提高针织品及针织服装的知名度,实现针织产业集群由大到强的转变。重点支持张槎针织产业链的延伸和联动发展,拓展专业市场,建立一流针织品生产交易中心。
3、构建低碳模式发展牛仔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