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广东省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指导意见》、《广东省造纸工业“十二五”发展指导意见》、《广东省家电工业“十二五”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广东省纺织、造纸、家电工业“十二五”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
(粤经信消费〔2011〕708号)


各地级以上市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顺德区经济促进局: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动“十二五”时期我省纺织、造纸和家电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我委牵头编制了《广东省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指导意见》、《广东省造纸工业“十二五”发展指导意见》和《广东省家电工业“十二五”发展指导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贯彻落实。具体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请迳与我委(消费品工业处)联系。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二○一一年八月三十一日

  广东省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指导意见

  前   言

  广东纺织工业是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高新技术应用和时尚创意经济的产业,国际竞争优势明显。为我省国民经济发展起着开辟市场、积累资金、培养人才、惠农就业、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迈进,面对环境资源的约束,和来自经济发达国家的高科技、高附加值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压力,我省纺织工业也面临着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培育自主创新等问题。十二五期间,是我省纺织工业由纺织大省向纺织强省迈进的关键时期。面对新的发展要求,我省纺织工业不能固守现有的发展模式,还需要更新观念,扬长避短,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增强产业发展后劲,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继续发挥支柱产业的带动作用。

第一章 “十一五”发展回顾和面临的发展环境

  一、发展概况
  纺织工业是我省历史悠久的优势产业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具有相当规模、门类齐全的产业链,产业集群效应显著,生产工艺技术和管理比较先进,商业物流发达的产业体系。行业规模不断增长,现已成为全国重要纺织工业制造基地、出口基地、时尚趋势传播基地和物流集散中心。
  (一)在全国同行保持领先地位。
  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6659户,比2005年4701户增加1958户;完成工业总产值5265.93亿元,较2005年增长1.43倍,年均增长19.41%。在全国同行排名第四位,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381.56亿美元,较2005年增长72.22%。年均增长11.48%。主要纺织产品产量稳定增长。2010年化纤产量44.54万吨,比2005年增长11.60%,年均增长2.22%;纱产量45.16万吨,比2005年增长23.25%,年均增长4.27%;布产量28.27亿米,比2005年下降30.04%;服装产量70.26亿件,比2005年增长84.31%,年均增长13.01%;无纺布产量23.29万吨,比2005年增长5.87倍,年均增长47.02%。行业产销衔接良好。2005-2010年产销衔接一直稳定在96%-97%区间。
  (二)经济贡献突出。
  从经济贡献来看,广东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376.89亿元,较2005年增长1.09倍;纺织工业利润额116.90亿元,较2005年增长1.58倍;纺织行业利润率、总资产贡献率分别为2.67%,4.99%,较2005年分别提高了0.5、1.17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26.09万元/人,较2005年增长75.93%。从稳定社会就业来看,2010年末,全省规模以上企业从业平均人数达到178.16万人,较2005年增长21.80%,纺织产业吸纳就业超过全省就业的10%,为提供劳动就业,推动城镇化建设发挥民生产业的作用。
  (三)品牌建设与时尚产业日益凸显。
  十一五期间,全省纺织行业共培育了广东省名牌53个,省著名商标46个,中国名牌21个,中国驰名商标12个。这些名牌、名标在各自领域都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为引导消费,对行业发展有显著的带动效应。
  (四)区域纺织产业与专业市场互动发展。
  “十一五”以来,全省纺织产业规模在不断扩大,以区域为基地,以产品为纽带,以品牌为龙头的分工明确的纺织产业集群,已形成一个完整的纺织产业链和制造基地。我省已形成的十个纺织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与中国纺织协会共建的28个纺织名城、名镇,其经济总量约占全省纺织工业经济的80%以上。
  (五)技术进步促进规模和质量提高。
  面对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我省纺织各行业积极应用高新技术、适用技术和信息化技术进行管理创新、技术改造,同时加大对装备更新换代的投入,尤其是自动化程度高,节能降耗效果好的新型装备,来缓解产品结构调整和用工成本上升的压力。在淘汰落后设备的同时,积极引进先进装备。
  (六)清洁生产带头起步,节能减排效果明显。
  在纺织行业中大力提倡和推行开展清洁生产,对污染物排放从浓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推进纺织产业走向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的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工业生产基本模式,取得良好效果。至今有60家纺织企业取得清洁生产认证,企业通过开展清洁生产系列培训,对工艺、设备、技术按清洁生产的标准进行技术改造,不但采用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使产品质量水平得到提高,而且通过余热回收、分级供水和废水分级回用等循环经济新工艺,使企业成本下降,增加效益。
  二、面临的发展环境
  (一)面临的发展机遇和契机。
  2010年,随着发达国家金融体系风险进一步下降,世界经济将有所好转,国际市场也将得到一定程度的回复。未来五年,世界经济将步入从金融危机中逐步恢复并努力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整体增速将在中低速区间调整回升。据有关组织预测,2010年全球GDP增速为4.5%,2011-2015年平均增速约为4.4%。预测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额增速约为9.6%、2011-2015年约为6.5%。
  新科技革命为产业升级提供契机。未来十年,以能源、科技信息与生物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将引领人类社会进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也将为纺织产业打开新的发展空间。
  (二)面临的主要挑战。
  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为我国纺织工业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金融危机虽然使经济全球化暂时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但世界经济已经形成了国际分工越来越细化,国家和地区间产业与市场相互融合的发展格局,全球化的趋势不会发生根本变化,未来十年,全球化仍将在曲折中继续深入发展,使我国纺织工业面临主要的挑战是:一是国际市场需求增长减速将加剧市场竞争,特别是来自周边国际低附加值产品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二是发达国家仍掌握技术、品牌等重要资源,对高端核心技术环节、品牌和营销渠道等资源的控制将更加严格,我国纺织工业在价值链高端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三是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在未来十年仍然难以避免。
  (三)我国纺织工业由大变强的契机与挑战。
  未来十年,是我国纺织工业实现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纺织工业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更加复杂,国际市场供需关系、贸易环境、资源条件等也将发生新的变化,其中既有发展的契机,也有严峻的挑战。
  1、面临国际契机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为我国提供承接产业转变的机遇。近年来,通过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我国纺织工业综合竞争实力明显提升,为国际纺织产业链高端进入我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在对产业链配套水平有较高要求的高档纺织品服装加工生产、纺织专用装备加工生产等领域,我国仍是发达国家纺织产业资本流入的重要目的地。
  其次,在新的国际需求环境为我国纺织工业竞争优势发挥提供空间。国际市场供求格局仍在竞争中不断调整,市场优胜劣汰进一步加剧,尽管我国纺织工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但我国纺织工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优势仍然突出,一方面,尽管我国各项生产要素价格都将继续上升,以产业链综合能力为基础,伴随着行业技术、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纺织工业在大众产品物美价廉方面的比较优势仍将得到延续;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纺织工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将具备更完善的能力来满足国际市场的多元化消费需求,竞争优势也将更加具有可持续性。
  2、国内市场的机遇
  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工业化的战略目标,为我国纺织工业全面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国内需求仍将是纺织工业发展的最大动力。高新技术、信息化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纺织工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纺织工业升级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其次,城乡一体化进一步发展,使纺织品消费保持增长。预测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提高到55%左右,居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从城乡人口结构看,城镇人口数量持续增长,比重不断提高,随着城镇化水平提高和人口数量平滑增长的趋势,纺织产品消费数量将保持平稳的增长趋势。其次,经济和人口增长也将拉动内需的增长。2005年以来,人均衣着消费收入的比例一直保持6.5%以上,从人口增长的角度来看,人口增长会带来纤维消费的自然增长,同时,随着城镇人口超过6亿的庞大基数,对中高档产品的消费潜力较大。
  3、面临“新三大座大山”的挑战
  一是贸易壁垒层出不穷。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保护本国出口,限制别国出口,很多国家动用贸易经济手段或增加技术贸易壁垒;贸易保护主义将是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中难以避免的问题,我国纺织行业遭遇国际贸易摩擦的风险仍然较高,行业出口存在不确定性。二是原材料、燃料价格高位攀升。随着我国宏观经济持续回升,各项生产要素市场供给将逐渐趋于紧张,价格将呈上升趋势,纺织企业的成本压力将明显增加,利润空间压缩。三是我国货币升值。随着国际市场逐步复苏和我国经济实现稳定增长,人民币升值的内外压力将明显加大,我国纺织行业在出口报价和结汇方面也将面临风险。
  三、我省纺织工业发展中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经过两次跨越发展,我省纺织工业已成为产业链完善的,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支柱产业,但行业长期发展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外部的发展环境对纺织工业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结构的任务艰巨。
  (一)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全省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还处于较低水平,产学研结合创新的覆盖面不够;大部分产业集群的创新中心服务项目和服务水平满足不了行业创新的需求;上下游产业链的互动合作机制不够顺畅;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缺乏资金,大中型企业有资金但缺乏技术依托。在技术创新方面普遍缺乏方向指引,创新的投入和风险、难度较大等诸多因素影响行业创新。
  从更广、更高的层面看,造成这种局面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我省纺织产业技术创新相关的基础研究基本缺失,使企业只能停留在末端或简单技术的模仿和消化吸收层面,成果大都是短平快项目,寿命短、效益低。高技术含量的自有技术往往涉及多学科交叉的理论问题,是制约应用开发研究的瓶颈,绝非单一或几个企业所能解决的。长期以来对基础研究、对依托和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和学科优势重视不够,缺乏行政的统筹支持和超前部署,难以产生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高技术含量的自有技术,这与我省的经济实力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目标不相适应,在参与国际以及国内长三角和环渤海的竞争中后劲不足。
  (二)自主品牌营销比重较低,行业效益下降。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