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安市“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

  (五)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1.生活垃圾处置
  推行城市居民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回用,实现减量化。大力开发生活垃圾综合利用技术,提高生活垃圾的处置利用率;加强主城区和各区县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到2015年主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2.一般工业固废处置
  规范固体废弃物申报程序;鼓励各类废物在企业内部的循环使用和综合利用,工业固废处置利用率达到100%;严厉打击偷排、乱排等违法行为;积极推进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改进工艺,从源头削减工业固废的产生量;鼓励开展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3.危险废物处置
  建立危险废物全过程管理体系;加大淘汰落后危险废物利用、处理、处置设施力度,加强经营许可证准入管理;保证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规范运行,防止二次污染产生;加强对医疗废物产生单位和处置企业的监管,保持医疗废物100%安全处置。
  4.污泥处置
  对全市污水处理厂污泥产生量及处置情况进行调研,摸清实际处置情况;加强监管,还旧账,不欠新账,提高污泥无害化或资源化处置率;鼓励和支持开展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处置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建立新的污泥集中处理设施及开发新的综合利用技术。
  (六)辐射环境污染防治
  按照《全国辐射环境监测与监察机构建设标准》的要求,加快辐射环境监测能力的标准化建设,加强辐射应急能力的建设;健全基层辐射环境监管机构,增加人员编制,严格辐射安全许可证管理制度,提升辐射环境监管水平,确保辐射环境安全。
  三、注重生态保护,推进农村环境污染防治
  (一)加强秦岭生态功能区保护
  认真落实《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科学编制《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明确秦岭西安段保护功能区划分和目标任务,加大环境保护监管力度,推进秦岭西安段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加大秦岭西安段生态保护资金投入力度,对秦岭生态保护实施综合管理,保障秦岭生态环境和水源涵养区环境安全;加大对矿产资源的管理,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力度,提高森林覆盖率,防治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
  (二)强化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进一步强化农村环保工作,逐步建立多元化农村环境保护资金投入机制,不断加大对农村环保的投入力度,解决农村环境热点、难点问题,加快农村生态文明典型示范工程建设步伐,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制定出台西安市农村“以奖促治”、“以奖代补”办法,落实农村环境保护奖励资金;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机构建设,建立城乡一体化环境监管体系;加大农村环保宣传教育力度,提高村民环保意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卫生长效机制,提升农村环境管理水平。
  (三)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和建设
  为保障农村地区饮用水源安全,划定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完善水源地保护工程设施,建立健全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机制;设立饮用水源保护标牌、界桩及警示标志,明确保护目标,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确保农村饮用水源水质安全;抓好水质监测,及时掌握水源水质情况,确保农村生活饮用水达到标准。
  (四)加大农村环境基础设施
  优化农村规划布局,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污染治理和村容村貌环境综合整治,编制《西安市“十二五”农村环保规划》,加快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步伐,完善城镇污水收集管网建设,逐步提高农村污水、生活垃圾处理率。加强对旅游区域的环境监管,定期开展环保专项检查行动。
  (五)加强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
  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计划纳入到《西安市“十二五”农村环保规划》中,推动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建设。通过实施沼气、生产有机肥、无害化粪便还田等综合措施,重点使规模化养殖场实现养殖废弃物和排放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对养殖场开展环境执法检查,严格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对超标排污的养殖企业实行限期治理。
  (六)严格控制农村工业污染
  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淘汰污染严重和落后的生产项目、工艺和设备,严禁“十五小”和“新五小”等企业在农村地区建设;科学规划农村工业发展布局,推动农村工业向园区集中,防止工业污染向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转移。加强城乡结合部环境专项整治活动,加强对农村工业企业的环境监管。
  (七)积极开展农村污染防治技术推广
  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科技支撑体系,开展农村环保实用技术研发和推广,逐步健全推广服务体系,培育一批成熟的农村畜禽养殖、屠宰废水和小城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污染治理技术工艺,不断提升工艺水平,在全市范围进行推广普及,最终实现全面有效治理。
  四、提升环境管理能力,推动环境科研能力建设
  (一)环境综合管理能力建设
  严格实施污染物排放标准,强化执法监督,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保护科技和经济政策,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费制度,建立多元环保投融资机制,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二)环境监测预警能力建设
  加强监测基础能力建设,增加监测项目,拓展监测业务;加强监测队伍建设,提高人员业务素质;加强核心业务能力建设,建立监测预警体系,提高“三个说清”的能力;加快监测网络建设和环境监测信息系统建设;“十二五”期间,重点县(区)监测站完成三级站标准化建设。
  (三)环境监察执法能力建设
  对全市执法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和执法能力水平;提升执法队伍的硬件能力,建设污染源动态监察和动态污染源监察数据库,实现全市主要污染源自动化监管。市、区(县)环境监察能力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
  (四)加强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建设
  加强环保系统信息网络建设,搭建市区两级共用的环保审批平台;借助政府资源加强信息中心能力建设;加强环保网络建设,提高公众参与度。
  (五)环境科研能力建设
  坚持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主,全面加强环境科研能力和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快专业队伍建设和创新人才开发,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利用西安市优越的科研基础条件,联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研发先进的环境治理技术和节能技术,为城市环境建设和污染治理提供技术支撑。组建环境科研的专家咨询队伍,建设一支懂技术、懂管理的人才队伍。

第四章 重点工程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认真实施环境保护六大类重点工程,使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完成污染物总量控制任务,以实际行动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为建设人民满意的城市提供环境保障。
  一、水环境改善建设工程
  (一)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提标改造升级工程
  2011年建成第十、第十一、户县第二污水处理厂,2012年建成第六污水处理厂和第二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力争2013年建成第一、第四、第九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全市已建成运行的污水处理厂出水全部实施提标改造,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一级A标准,重点流域的工业企业也将实施污水处理再提高工程,达到《黄河流域(陕西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积极推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污水处理厂建设模式,到2015年,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85.6万吨/日,全市重点建制镇均应建成污水处理厂。
  (二)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工程
  完成污水厂配套管网和各区(县)污水支管网建设。统筹考虑污水处理厂建设和市政管网配套建设,要做到同步运行。有效解决收水覆盖面不足的问题,以污水全收集、全处理为核心,扩大覆盖范围,实现城市污水全收集。围绕幸福渠、漕运明渠、氵皂河等排污河渠沿岸规划、建设市政污水管网,2013年底前,完成封堵各排污渠主要排污口的任务,将直排河渠的污水全部截入市政管网,最终引入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2015年底前,完成主城区雨、污管网分流建设。
  (三)中水厂及中水管网建设工程
  “十二五”期间,实施《西安市城市污水再生利用规划(2008-2020)》,加大中水建设工程和中水管网的建设,提高再生水回用量,节约水资源,到2015年,实现全市中水回用率20%以上。
  (四)污染企业结构调整工程
  对高耗水、高排污的造纸企业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到2015年,压缩造纸企业数量,由现在的19家压缩到5家以内。关闭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重金属生产企业。
  (五)河流治理工程
  渭河城市段水体改善工程:逐步在渭河城市段各入渭支流区域,利用现存的河滩地,建设人工湿地,对经过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外排的污水,利用人工湿地进行再净化,以降低水体污染负荷。利用氵皂河进入渭河河堤内河滩地166.75公顷,漕运明渠进入渭河河堤内滩涂地约100公顷,幸福渠进入渭河河堤滩涂地建设面积60公顷,逐步建设人工湿地,营造生态及景观。规划处理水量为氵皂河人工湿地12万立方米/日、漕运明渠人工湿地8万立方米/日,幸福渠人工湿地为2万立方米/日,通过湿地生态修复,进一步降低排入渭河污染物含量,改善渭河水质。按照50到100年一遇防洪标准,对沣河干流36.9公里河道实施生态治理。形成河流水面、人造湖泊、湿地水面等水面713.4公顷,绿化景观带530公顷。
  二、大气环境保护工程
  (一)集中供热建设及拆炉并网工程
  西安市“十二五”期间主要建设的集中供热工程有:大唐渭河热电厂发电余热供热工程;西安东方集中供热工程;3538集中供热工程等。项目建成后新增供热面积2500万平方米,在城市供热能力得到极大提高的有利条件下,拆除供热管网覆盖范围内的企业及住宅使用的分散燃煤锅炉;在划定的禁煤区,拆除小型燃煤供热锅炉,采用集中供热或清洁能源。
  (二)脱硫脱硝工程
  “十二五”期间,完成水泥、石化行业脱硝工程。新建国电等热电企业要同步建设脱硫脱硝工程。2011年,完成灞桥热电厂两台机组脱硝工程;2013年,完成灞桥热电厂剩余机组、户县第二热电厂脱硝工程。
  (三)天然气配套工程
  西安市未来五年规划供气工程有:天然气城市气化工程南门站;西安市天然气储气设施工程;城乡气化工程,市区及周边区县天然气管网建设;输气干线项目。工程建成后将完善西安市天然气输配系统,改善冬季用气高峰储气调峰不足的现状,进一步优化西安市能源结构,提高城市空气环境质量。
  (四)挥发性有机物回收治理工程
  加油站油气回收工程。建设油库、加油站油气回收试点示范工程,逐步在全市推广。到2015年,油气回收站点回收率达到50%以上。
  挥发性有机废气治理工程。建设喷漆房、干洗店等其它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源的治理示范工程,2015年,全市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源的治理率达到30%以上。
  三、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工程
  (一)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
  科学规划,合理选址,在西安市南北郊各建一座处理能力2000吨/日以上的生活垃圾焚烧厂,就近接纳所在区域内符合焚烧条件的生活垃圾;在大力开发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的基础上,规划建设1-2个生活垃圾填埋场;完成蓝田县、户县、周至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建设处理能力2000吨/日以上的生活垃圾备用填埋场,作为生活垃圾应急处置场;采取积极措施,促使中建公司岳旗寨垃圾综合处理场尽快改进处理工艺,实现1000吨/日的处理能力,接纳高新区北部、雁塔区西部、沣渭新区东南部的生活垃圾;完成江村沟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渗沥液深度处理工程;在三民村垃圾中转站建设一条生活垃圾分拣线,以利于生活垃圾焚烧。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