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5 “十一五”期间西安市工业企业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四)城市噪声基本得到控制
“十一五”期间,我市区域环境噪声值呈下降趋势;随着道路车流量逐年增加,交通干线噪声值略呈上升趋势。总体而言,“十一五”期间,我市通过对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交通运输噪声等的综合治理,城市噪声污染状况基本得到控制。
(五)固废管理全面推进
“十一五”期间,我市建成投入使用江村沟生活垃圾填埋场二期工程和岳旗寨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临潼区、阎良区和高陵县建成了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户县、周至县和蓝田县正在积极筹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西安市城九区“十一五”期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7.40%。
西安市工业固体废物基本被综合利用,全市工业固废处置利用率达到97.71%,剩余部分均被存贮及处置,达到了“十一五”规划的要求。
“十一五”期间,我市对危险废物产生单位进行了排污申报登记,并严格按照新修订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及《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制度》要求进行管理。共建成危险废物处置点6个,危险废物得到了安全处置,无危险废物引发的环境问题,危险废物经营许可单位运行正常;推行危险废物台帐试点工作,启动固体废物网络动态申报;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工作运行平稳,安全处置率始终保持在100%。
(六)核与辐射管理不断完善
“十一五”期间,我市辐射环境管理能够认真贯彻法律法规要求,理顺了监管关系,摸清了底数,全市共有涉源单位109家,放射源1180枚。登记射线装置工作单位226家,共有各类射线装置660台,并完成了辐射许可证的申领及闲置放射源的收贮工作,并对50家单位275枚闲置放射源进行了安全收贮;2008年启动辐射环境监测工作,2010年通过国家资质认证,辐射环境监测稳步推进。
(七)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成绩显著
1.生态创建和环境保护工作稳步推进
2008年我市荣获“国家卫生城市”,2009年荣获“国家园林城市”,2010年通过省级环保模范城市技术评估和考核验收。西安浐灞生态区、曲江新区创建国家级生态区通过环保部验收,阎良区创建国家级生态县规划通过省级评审。
实施大水大绿工程。城市生态水面积达到4.5万亩,新增绿地面积1804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4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49平方米。农村生态创建工作成果丰硕。截至2010年底,我市已创建国家级生态镇9个、生态村3个;省级生态区2个、生态镇4个、生态村3个;市级生态镇40个、生态村87个。
西安市共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省级自然保护区3处,受保护区面积覆盖率达到17.90%。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至老县城自然保护区、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泾渭湿地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区机构健全,基础设施完善,管护情况良好。
2.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得到加强。“十一五”期间,西安市完成投资8.52亿元,累计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160处,涉及行政村1400个左右,解决了164.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安全饮水人口比例达到80%左右,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75%。目前已在7个区县建成了水质监测中心。
贯彻落实《西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决议》,市政府出台了《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截至2010年底,临潼、长安、阎良、高陵、户县、周至县、蓝田县等地共建成县级污水处理厂7家,投资合计约4亿元;全市建成4处乡镇污水处理设施。
截至2010年底,全市完成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项目56个,占总数的30.8%;建成县级垃圾无害化处理场3个,分别为阎良区、临潼区、高陵县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其辖区内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可达70%以上;全市郊三区及四县有生活垃圾收集点的行政村占53.6%(不含城镇建成区);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47732个,全市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厕率32.14%。
(八)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管能力不断加强
市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督管理建设步伐逐步加快。2008年西安市政府颁布实施《
西安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2010年全面开展环保分类合格标志管理,实行国Ⅲ排放标准,启动运行简易工况法检测工作示范点,超标排放及冒黑烟车辆上路行驶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九)环境保护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完成环境保护投资256.87亿元,平均环境保护投资指数为2.27%。环境保护投入的不断加大,有效地保障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染防治工程设施建设,为全市环境质量改善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五年来全市环境保护投资情况见表1-6。
表1-6 “十一五”期间西安市环境保护投资情况
年 份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环境保护投资(万元)
| 294596.40
| 398050.33
| 650173.36
| 531899.18
| 693928.80
|
GDP(亿元)
| 1538.94
| 1856.63
| 2318.14
| 2724.08
| 3241.49
|
环保投资占GDP百分比(%)
| 2.03
| 2.26
| 2.97
| 1.96
| 2.14
|
(十)环境监管能力明显提升
1.不断推进环境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建设。全市环保系统基础设施、环境监测监察能力建设、制度建设、环境执法水平等都得到较大的提升,由原来的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实现了环境管理新跨越。
2.从源头上严把新污染入口关,依法强化工业园区规划和建设项目环评。“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否定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55个,有效地控制了新污染源产生;在交通、城市集中供热、水利、能源、化工等大型工程和项目建设过程中,推行施工期环境监理,有力保障了环保“三同时”制度的落实。
3.加大环境执法和监管力度,严查造纸、电镀等重污染行业环境违法行为。平稳关闭、逼退41家造纸企业,关闭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区域小电镀、小印染、土炼油等污染企业1024家;组织开展西郊工业区空气污染综合整治和环保专项行动,年均受理群众环保投诉15000余件,查处结案率99%以上,较好地解决了一批直接影响群众生活的环境污染问题,保障了城市环境安全。
4.西安市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建成运行。截止2010年底,全市完成了污染源在线监控装置109家,62家污染源与国家、省、市监控平台进行联网,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实现24小时监测地表水、空气污染指数,预警、审核与判别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等功能。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的实施,提升了我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改善了我市的环境质量,实现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基本得到控制。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与人口的增长,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仍十分突出,环境容量不足,结构性、复合性环境污染仍影响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建设发展的客观需要与环境容量有限的矛盾日益突出,减排压力大。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经济总量的持续增加,对资源、能源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大,环境承载能力不足问题越来越突出。“十二五”国家对空气和水体各有两项污染物排放约束性控制指标,污染减排的压力将非常巨大。
(二)环境空气质量部分指标不能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是影响我市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十一五”期间年均浓度虽下降了4.5%,但是仍超过国家二级标准26%;汽车尾气污染形势严峻,二氧化氮年均值虽达标,但是呈逐年上升趋势,需要进一步控制。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燃煤、燃油、燃气和工业废气排放量的不断增加,城市灰霾污染天数呈逐年加重趋势,必须科学分析,制定有效的改善和控制措施。
(三)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低。我市“十一五”期间水体污染负荷下降60%以上,但是劣Ⅴ类水体断面比例仍然达到50%。目前,全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规模和能力分配不均衡,污水管网建设还不同步,无法实现城市污水处理和收集的全覆盖,大部分河流沿线乡、镇、农村无污水治理设施,致使我市境内每天仍有几十万吨污水未经处理直排河道。另外,我市生态水量缺乏,河流自净能力差,2010年我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仅为33.3%。
(四)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环境保护管理机构薄弱,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和污染治理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村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置、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畜禽养殖及农药化肥面源污染等问题有待解决。
(五)我市环境噪声监测工作没有紧跟城市发展的步伐,导致我市噪声污染防治措施针对性不强,声环境质量管理不能满足群众需求。噪声污染监测面临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地方性法规缺失的困境。
(六)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还有几项难点指标。我市“十一五”期间制约环保模范城市创建的指标,除空气质量和水环境功能区两项指标未达标外,污水处理厂污泥的安全处置、中水回用率低、市民对城市环境保护的满意率低等指标距模范城市的考核要求差距都比较大。
三、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环境保护对经济增长方式和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逐步加大;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和大西安规划的实施,将西安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贯彻落实“三个转变”已成为各级政府的自觉行动;公众环保意识日益高涨,这些将为“十二五”期间环保工作跃上新台阶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二)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过程中,积极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建立关中地区的环境保护联动机制,将为我市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和环境质量的改善提升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三)按照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目标要求,我市第三产业比例将不断提高,产业结构将更加优化,能源结构将科学调整,结构性减排效果逐渐突出,为未来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环境资源承载力。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抓住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改善环境质量和保护生态为目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和环境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基本途径,以削减污染物总量、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管理水平、防范环境风险为抓手,以重点区域、流域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坚持“环境优先、环保惠民”战略,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优化作用,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着力破解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瓶颈,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我市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提供环境保障。
二、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