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莞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莞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东府办〔2011〕92号)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

  《东莞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七月二十日

  东莞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前 言

  先进制造业是吸收先进技术成果并综合应用于生产的全过程,实现优质、高效、清洁生产的制造业。相对于传统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具有产业的现代性、技术的先进性、管理的规范性等主要特点。当前,我市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建设成为以电子信息产业为特色、以高端高质高新产业为主导、以品牌化产业集群为依托、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制造业名城。未来5-10年,特别是“十二五”期间,是我市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由外延扩张型向内生创新型转变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建立以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充分发挥其产业带动作用,推进我市产业的整体转型和升级,将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工作。

  编制先进制造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进一步强化政策导向,对我市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中共东莞市委、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实施意见》、《东莞市产业结构调整规划(2008-2017)》、《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有关文件。

  目前,我省先进制造业主要包括了装备制造、汽车制造、船舶制造、钢铁、石化等产业领域。根据这一分类,结合我市的产业优势和发展基础,本规划确定我市先进制造业的重点领域为通信设备制造业(主要是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制造业)、电气机械制造业(主要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新能源和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船舶制造业、石油化工产业六大类别。

  本规划的期限为2011年到2015年。重点规划我市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方向、目标、原则等战略性思路,明确我市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我市制造业规模继续扩大,发展速度保持高位,结构不断优化,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要素禀赋不断改善,集聚程度不断加强,产业贡献率不断提高,为我市先进制造业进一步提升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制造业发展规模和速度

  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经济总量稳步提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978年到2010年年平均增长率约为23%,高出全省同期年平均增长率(约19%)4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规模持续扩大,经济总量年均增长率为13.3%,2010年生产总值达到4246亿元,将近2005年的2倍。其中制造业对我市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对GDP的贡献率持续提高。

  工业经济规模较大,先进制造业比重较高。从1978年到2010年,我市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约达到28%,高出全省同期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约22%)6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我市工业经济规模继续扩大。2010年工业总产值为8749.7亿元, “十一五”期间,以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企业单位数、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利税总额、全部从业人员平均数等主要经济指标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例均接近或超过50%水平,先进制造业在我市工业经济中占有较高的比重,是工业经济的主导力量。

  (二)制造业结构和创新能力

  三次产业结构相对稳定,轻重工业结构基本均衡。“十一五”期间,我市三次产业结构相对稳定,2006年到2010年,第二产业的比例分别为57.3%、55.5%、51.3%、47.1%和51.4%。除2009年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第二产业的比例低于第三产业外,其他年份第二产业的比例均高于第一和第三产业,因此第二产业在我市产业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并且未来仍将继续保持较高的比例。目前我市初步形成了以通信设备制造业(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为主,以新能源和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化工制造业为辅的先进制造业产业格局。其中电气机械制造业有望打造成为年产值超千亿元,仅次于通信设备制造业的产业集群。2010年,我市规模以上轻重工业产值比例为43.3:56.7,轻重工业比例结构基本均衡并不断优化。

  创新投入不断加大,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十一五”期间,我市注重对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的扶持,注重促进制造业通用、共性、先进适用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注重推进制造业科研技术创新载体建设,制造业创新投入不断增加,制造业竞争能力不断提高。2010年我市新增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2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1家、省民营科技企业126家、省级以上技术工程中心14个、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个、省级以上名牌名标56个,参与制订各类技术标准37项,获批省创新科研团队3个。制造业创新投入的增加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提升了我市先进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市共有15家企业入选省装备制造业骨干企业和重点培育企业,其中3家企业入选省装备制造业骨干企业,12家企业入选省装备制造业重点培育企业。拥有规模以上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34家,全市汽车零部件及相关配件生产企业超过250家,船舶生产企业15家。

  (三)要素禀赋和集聚程度

  要素质量逐步提高,要素禀赋持续改善。“十一五”期间,我市全面引进人才、资本、技术、教育、管理、制度、法治等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级要素,制造业要素禀赋持续改善。高规格、高标准规划建设科技产业园区,制造业载体优势突出,承接大型制造业项目的能力大幅提高。拥有科技活动人员超过15万人,科技活动机构2466所,比2007年增长13%,为我市发展先进制造业提供了良好的人才要素支撑。同时注重制造业生态的规划和建设,工业门类和产品种类齐全,生产技术先进,配套能力较强。

  制造业集聚程度逐步加强,带动能力稳步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市先进制造业拥有石龙电子信息、长安五金机械模具、常平光电等三个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拥有虎门电子线缆、石碣电子、寮步汽车、横沥模具、樟木头塑胶化工等5个市级产业集群。我市注重引进先进制造业产业链薄弱环节和大型龙头项目、核心项目,聚集了一批技术先进、产业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其中松山湖产业园区引进了华为技术、生益科技、宇龙通信等电子信息企业,易事特、台湾大船科技、德国通快等装备制造企业。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并稳健发展。

二、发展环境



  “十二五”期间,国际、国内和区域环境的变化,为我市先进制造业提供了发展机遇,同时也使我市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面临竞争和挑战。

  (一)国际环境

  全球产业转移出现新变化。随着“后金融海啸时代”的到来,全球经济发展方式将发生深刻的变化,产业结构将发生重大调整,垂直分工的传统格局将被打破,水平分工的地位逐渐确立。在此背景下,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出现了组团转移、产业链整体转移的新变化和规模扩大化、结构高度化、区域内部化、方式多样化的大趋势,产业集群成为产业竞争的主导方式,产业融合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由于我市制造业较为发达,这种新变化和大趋势将有利于我市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我国仍是全球产业转移的首选地。我国的比较优势依然是吸引外资的重要因素,众多外资仍将我国视为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十二五”期间,国际投资将会有所增长,同时更多与制造业关系密切的生产性服务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信息、电子产业)将向我国转移,国际产业转移的高端化发展趋势,有利于我市进一步加快推动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优化提升产业结构。

  新兴市场国家崛起。目前新兴市场国家已占世界经济的40%以上,在“后金融海啸时代”仍然保持了相对较快的经济增长,显示了较强的抗危机能力,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上占有的比重会越来越大。作为重要的新兴市场国家,我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和影响力也将逐步提高,“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进一步提升。作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我市先进制造业未来的市场空间将会得到更大的扩展。

  (二)国内环境

  国家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扩大内需市场。“十一五”期间,国家开始着力促进从以往过度依赖外需的增长模式向“内外需协调拉动”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更加注重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更加注重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更加注重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继续推动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为我市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外在动力。

  政策环境良好。“十一五”期间,国家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增长举措,这些措施将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发挥效用,为我市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继续推进汽车、钢铁、纺织、装备制造、船舶工业、电子信息、轻工、石化、有色金属产业和物流业等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从财税、金融、贸易、产业等方面出台支持鼓励政策,实行减税和税费改革,减轻企业负担,鼓励企业扩大投资生产,为我市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