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评估和信息发布机制,加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的建设。有计划地引进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学术团队和优秀留学人员来渝从事教育、科研和管理工作。提高高等学校和有条件的高中阶段学校聘任外籍教师的比例。积极引进国际通行的境外职业资格证书和优质职业教育课程。
3.提高教育对外开放水平。
实施“留学重庆计划”,扩大在渝外国留学生规模,努力打造面向来华留学生的品牌专业和精品课程,不断完善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制度和资助政策。大力发展国际汉语教育,扎实推进孔子学院(课堂)建设,扩大对外汉语教师和志愿者的派出规模。举办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积极推进重庆市教育科研成果与教学成果参与国际对话的平台、渠道、方式建设,提升重庆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专栏7 教育国际化水平提升工程
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新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6―20个,在国外新建5―10所孔子学院(课堂),缔结一批中外友好学校;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国际通行职业资格证书体系达到25个,海外各类优质职业教育课程达到40门;支持出国留学,设立公派出国留学基金,每年选派500―700名优秀人才出国进修学习;加大引智力度,常年聘请外国专家、外籍教师3000人以上;实施“留学重庆计划”,在渝留学生规模突破6000人。
(九)加快“五个校园”建设。
1.加快“平安校园”建设。
集中开展校舍危房改造、防雷击和防洪加固等工作,消除当年新增D级危房,确保全市校舍建设和教学设备设施安全要求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深入开展校园各类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改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巩固和完善校园新型安保体系。加强和完善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管理体制,推进校园安全管理法制化、信息化和常态化。完善视频监控和报警系统建设,构筑校园安全防护网络。加强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和应急演练,建立和完善师生意外伤害和重大疾病保障体系。
2.加快“健康校园”建设。
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理念,建立学生体质监测管理系统,把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指标。认真执行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标准。在师生中广泛开展跳绳比赛等体育活动,全面加强健康教育。农村学校基本具备安全饮水设施设备、全部建成卫生厕所,中小学照明、黑板、课桌椅等达到国家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按规定要求设置医务室和心理咨询室,并配备相应的人员、设备。加强基本医疗保障工作,确保学生全部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和传染病防控,确保师生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
3.加快“绿色校园”建设。
按照“绿树成荫、房在树下、校在林中、生态环保”要求,建设绿色、环保、生态、和谐的校园。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绿色主题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趣,形成绿色消费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4.加快“数字校园”建设。
创新教育信息系统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搭建先进、高效、实用的市、区县(自治县)、学校教育网络平台,构建立体的语言文字智能培训测试体系。建立教育信息化标准,促进教育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加快学校“校园网”、“班班通”、计算机教室、电子阅览室等建设。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库,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集成共享。强化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加强信息化技术教育,提高学生信息化道德素质,增强信息化安全技能。完善重庆大学城信息中心建设。
5.加快“人文校园”建设。
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校园人文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巩固和提高文明学校创建水平,构建体现人文关怀的师生关系。加强特色化、形象化的人文校园环境建设,造就一大批特色学校。积极创建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特色化、和谐化、多样化的精神家园,促进师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全面提升。
专栏8 “五个校园”建设工程
实施平安校园、健康校园、绿色校园、数字校园、人文校园建设工程。全市校舍建设和教学设备设施等安全要求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平安校园达到98%以上。全市中小学体育卫生条件达到《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抽样合格率达95%以上,健康校园达到90%以上。全市校园绿化率超过30%,绿色校园达到95%以上。现代远程教育“班班通”实现全覆盖,数字校园达到85%以上,并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初步建成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示范区。推进文明学校建设,人文校园达到95%以上。建成一批“五个校园”示范校,带动全市学校高水平发展。
(十)推动“五个统筹”发展。
1.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统筹城乡学校布局规划。围绕城镇化和户籍制度改革进程,建立各类教育学龄人口预测机制。综合考虑学龄人口、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等资源因素,合理确定学校服务半径,科学预留发展空间,超前规划布局城乡各类学校。做好城市新建小区、公租房、廉租房、旧城改造、城乡结合部、“二环时代”新增人口聚集区的幼儿园、中小学校布局规划与建设。防止出现新的“空壳”学校和幼儿园。在农村乡镇重点布局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和初级中学,具备条件的地区,新建小学向公路沿线集中,新建初中向集镇集中。新增普通高中(或综合高中)学校原则上布局在城乡结合部。按照“一圈两翼多组团”的总体思路,着力提升主城区和区域性中心城市职业教育品牌优势和聚集效应,形成资源相对集中,基本覆盖全域的职业教育布局结构。原则上每年新增1―2所高校,布局在主城二环区域和区域中心城市。
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统筹区县域内师资、经费等教育资源配置,积极向农村地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倾斜。建立区县(自治县)管校用、进出有序的城乡教师交流互动机制;鼓励优秀校长和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建立区域校际协同发展联盟,探索实施以城带乡、以强带弱、共同发展的集团化办学模式。城乡学校通过师资结对、课程共享、教研互助,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实现城乡教师编制一体化,并向农村地区倾斜。
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标准、制度与评价。围绕经费投入、师资配备、基础设施、教学设备、学校管理、教育质量等要素,建立城乡教育一体化标准和制度,形成城乡教育一体化机制,实现区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等方面基本均衡。制订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和评估标准,加强动态监测和考核评估,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2.统筹区域教育协调发展。
提速发展“两翼”地区教育。实施三峡库区和民族地区教育扶持计划,积极建设三峡库区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试验区、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办好三峡库区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幼儿园、中小学和职业院校。实施“一圈”地区学校对口帮扶“两翼”地区学校计划。发挥“两翼”地区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
专栏9 三峡库区与民族地区教育扶持工程
用好国家《三峡后续工作规划》、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扶持教育发展政策。加强三峡库区和民族地区高中阶段学校建设,改扩建一批普通高中,建设一批民族中学;建设三峡库区、民族地区国家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县级职教中心,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基本建成“1+15”移民就业培训基地;推进三峡库区职业教育和技能示范区建设。
促进主城区教育率先发展。鼓励主城区率先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国际化,率先普及学前三年至高中阶段教育,形成教育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格局。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解决教育热难点问题、推进教育现代化、推进教育国际化等方面走在全市前列。
打造两江新区教育示范区。围绕两江新区功能定位,科学布局和加快建设一批幼儿园、中小学校,使学校办学条件、设施设备、师资队伍、教育质量、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与国际教育相接轨,成为重庆教育的示范区。
优化六大区域中心城市教育布局。围绕六大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定位,合理优化各类学校布局,推动实施教育移民工程,吸引人口聚集。围绕支柱产业布局,支持现有高校提升水平,合理设立新增高校和教师进修学院。支持创办优质特色高中、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区域性特殊教育中心和幼儿教育示范区。建立与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言文字工作环境。
促进成渝经济区教育共同发展。围绕国家实施的成渝经济区规划,推动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全面进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建立区域性教育合作机制,共同规划合作项目,共同提升西部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共同打造西部教育高地。
3.统筹民办教育加快发展。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