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完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保护体系,积极探索专利、商标、版权三合一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到2015年,专利授权量达到10000件,其中发明专利2500件。“十二五”期间,由企业主导或参与制定国家技术标准达60项以上,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0~40件,中国名牌产品30~40个。
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知识产权创造体系。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在知识产权创造中的重要作用,鼓励群众性发明创造和文化创新。重点扶持发明专利申请和国外专利申请。加快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提升企业掌握和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和管理的能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提高产业竞争力。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体系建设,建立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衔接机制, 发挥司法保护的主导作用,提高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提高权利人自我维权意识和能力,降低维权成本,提高侵权代价。防止知识产权滥用,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和公众合法权益。
推进专利技术产业化。建立并完善以专利技术产业化为核心的知识产权运用体系,打造功能完备的知识产权产业化服务平台。提高知识产权信息检索服务水平,引导和鼓励企业利用知识产权信息。加强知识产权的申请代理、评估投资、推广应用、信息检索咨询、维权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市场对知识产权资源的优化配置。
实施标准与品牌战略。推进产业技术领域生产与管理标准化,引导企业建立以技术标准为核心,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相配套的企业标准体系。鼓励我市企业积极承担和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订、修订活动,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建立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加强技术标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促进企业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扩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收购、兼并、参股国际品牌和营销网络。
(六)实施科技金融合作发展工程
强化财政资金对科技金融合作的引导作用,不断扩大风险资本运作、科技信贷投入等规模,培育科技企业上市,优化科技型企业融资环境。
引导和支持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和鼓励创新型企业上市,建立全市上市资源储备和保荐券商数据库,按照“优选一批、培育一批、辅导一批、上市一批”的梯队推进方式,加强上市资源培育,建立优先支持创新型企业进入创业板融资政策支撑体系。积极推进合肥高新区非上市股份公司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试点工作,支持具备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入代办系统进行股份转让。鼓励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鼓励支持科技支行探索科技型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债券)等金融创新产品开发。培育天使资金、创业投资引导资金等,大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鼓励境内外创业风险投资机构支持合肥科技企业和项目。争取到2015年,创业风险投资机构注册资本总额达到60亿元。
创新科技金融结合机制。积极申报和实施国家科技金融创新试点城市,完善政府创业引导基金运作机制,综合运用考核激励、风险补偿、保险补贴等方式,支持和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对科技企业的投入。完善创业风险投资法律保障体系,建立健全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创造条件吸引建立金融区域总部,培育科技金融市场。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企业信贷支持。建立科技型企业基本信息数据库,搭建科技征信服务平台。探索建立政银企合作、银保贷联动的机制。完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贷款担保平台和融资平台。推进科技担保体系建设,建立大企业互保“蓄水池”和有限合伙创投资金,鼓励各级担保机构加大对科技型、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培育科技金融合作试点银行,在产业集中的三大开发区设立科技金融合作试点支行,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组织实施专利权质押贷款试点工作,扩大试点规模;支持股权、商标权、著作权质押试点工作。
(七)实施创新人才培养集聚工程
以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核心,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营造人才成长良好环境,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组织实施“百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引进工程”,大力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进一步完善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支持“千人计划”、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建设。坚持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相结合,集聚素质较高、结构合理、能够满足合肥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加快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推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载体建设,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以各类高校、科研机构及创新基地、产业化基地等为依托,以重大科技项目为支撑,加快创新人才队伍的培养。实施“228”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培养建立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引领产业发展、结构素质优的创新团队。
支持科技人员创新创业。重点依托各开发区、工业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行业协会等,扶持和鼓励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活动。推进科技创业苗圃建设,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和发展的政策支持,积极为创业人才提供服务,培养杰出的创新型企业家和高级管理人才,充分发挥企业家和科技创业者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