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保障”包括:一是社会保障。全面实现社会保险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险制度体系,特殊群体的养老、医疗保障等突出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社会保险缴费负担和待遇水平差距,各类群体享受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差距逐步缩小;建立不同制度之间的衔接机制,社会保险基金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形成城乡统筹、广泛覆盖的生活保障体系;城乡社会保险制度之间充分融合,区域之间社会保险关系接转顺畅;社会保险公共服务能力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需求。二是人才智力保障。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以高技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充分发挥技能鉴定评价的导向作用,努力开发与地方特色经济、优势产业密切相关的职业评价标准;探索建立非公组织人才评价模式,开展农村实用人才评价工作。加强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的示范作用,规范和发挥各类培训机构在技能培训方面的功能,加大紧缺急需人才引进力度,各类人才总量、结构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才使用效率不断提高。加大公共财政对基层社区、农村发展急需的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三是人事管理体制机制保障。不断健全公务员管理机制,完善与行政首长(单位法人)负责制、工作绩效需求相适应的工作人员考核评价、培训、使用、从基层一线补充工作人员的制度;规范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和激励与约束机制。四是社会和谐稳定机制保障。培育诚信市场体系,强化示范作用;建立起法制与经济、行政手段综合发挥作用的劳动关系稳控模式,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桥梁作用,基本建立体现人力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需要的企业收入分配机制。
江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期末主要指标
指 标
| 2010年末
| 2015年末
| 属 性
|
一、就业
|
|
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 5万人/年
| 4.5万人/年
| 预期性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3%以内
| 3.2%以内
| 约束性
|
组织培训农村劳动力(五年累计)
| 17万人
| 23.5万人
| 预期性
|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 3万人/年
| 2万人/年
| 预期性
|
二、社会保障
|
|
本省户籍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养老保险参保率
| 91%
| 95%
| 约束性
|
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 358.98万人
| 365.31万人
| 预期性
|
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 96.3%
| 98%
| 约束性
|
全市失业保险参保人数
| 55万人
| 60.6万人
| 预期性
|
全市工伤保险参保人数
| 50万人
| 58万人
| 预期性
|
全市生育保险参保人数
| 40万人
| 47万人
| 预期性
|
企业退休人员社区管理服务率
| 40%
| 90%
| 约束性
|
三、人才资源
|
|
全市人才资源总量
| 81.44万人
| 93万人
| 预期性
|
其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 5.91万人
| 9万人
| 预期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