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培养一批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十二五”期间,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打造百名中医药名家大师队伍,提高我省中医药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参照在冀院士的有关待遇,引进10名左右中医药学术领军人物和大师级学者。继续开展河北省名中医评选活动,省级名中医享受省管优秀专家待遇,争取有1-2名省级名中医进入“国医大师”行列。做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每年建设10个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为名老中医配备继承人员,建立起成员稳定、结构合理的传承团队,逐步完成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整理和传承。实施国家和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项目,有计划遴选优秀中医临床人才进行重点培养,造就新一代中青年名中医。通过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继承、重大课题研究、重点研究室建设等途径,着力培养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
(三)加强基层实用型中医药人才培养。着力培养万名基层中医药人员,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中医药服务。实施“杏林千人培养工程”,通过重温中医药经典医籍、强化专科进修和跟师学习的培养方式,5年内培养1000名基层中医临床骨干。依托县级中医医院,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建设,组织开展对乡、村两级卫生人员中医药基本知识与适宜技术培训。大力开展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和规范化培训,支持基层中医药人员和乡村医生参加中医专业学历教育。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医执业医师带徒培训,加强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补充、壮大中医药队伍。将中医药基本知识和技能纳入基层医生在职培训和执业考核内容,引导基层西医人员学习和运用中医药。积极探索为农村定向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政策措施,鼓励各类中医药人才到基层工作。
(四)加强中医药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争取将省中医院列入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加强技术协作,开展重点攻关,进一步提高我省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的科研水平和临床疗效。实施中医药重点研究室建设项目,加大投入,改善条件,吸引人才,到“十二五”末,建成20个以上省级中医药重点研究室和5个以上国家级中医药重点研究室。大力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诊疗技术、疗效评价等体系研究,加强对重大疾病的联合攻关和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提高我省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
四、壮大中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建设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实施“十县百村中药材基地建设工程”,按照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建设模式,以河北大宗道地药材为重点,在燕山、太行山、冀中南平原、冀西北山地四大道地药材优势产区,建设10个中药材种植示范县、100个中药材种植示范村。“十二五”期间,按照省蔬菜产业示范县政策给予扶持,每村建设1000亩示范基地,拉动全省中药材的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种植,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实施中药材良种工程,示范县良种繁育基地不少于200亩,解决良种种子种苗缺乏问题;健全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实施无公害中药材标准化生产,推广优良品种、绿色防控、设施栽培、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适时采收、产地初加工等先进配套技术;改善种植基地生产条件,发展节水灌溉,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研究开发中药材生产机械,提高播种与采收机械化作业水平,降低用工成本。扶持100个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发展,疏通产销渠道,加强与龙头企业对接,实现产业化经营。加强中药材质量检测和监控,开展中药材GAP种植基地认证和无公害、绿色有机、地理标志认证,加强质量监管,质量追溯。实施品牌战略,培育河北地方名牌,创建道地药材名牌产品。加大中药材科技研究支持力度,建设中药材栽培研究和生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制定完善我省大宗道地药材种子种苗标准、种植栽培技术规程和药材初加工技术规范,研发野生药材的人工驯化技术,加强珍稀濒危药材资源的保护和繁育推广。加强中药材信息服务平台和供应保障平台建设,探索建立中药材价格预警机制,为中药材生产提供权威、快捷的信息服务,实现主栽药材品种稳定生产,保证药材市场供应,促进中药材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