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2010福建统计年鉴》和《统计快报》。
二、机遇挑战
(一)科技革命带来的成果与技术不断涌现,催生了新产业新业态。当前,新一代宽带网络、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发展正推动信息产业实现质的飞跃;以基因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新产品、新业态加速形成;多元化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份额不断提升;纳米技术开始从应用研究向产业化方向迈进。世界各国都更加注重发展高成长性、高带动性、高附加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跨国公司继续加快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的对外转移,这些都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带来新的契机。
(二)发展方式转变和消费结构升级,产生了发展内在动力和市场空间。受制于环境、资源等瓶颈约束,转变发展方式迫切需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迫切需要加大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力度;随着我省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将加速升级,对高技术产品及服务的需求持续增强。这一切为我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带来巨大动力和市场空间。
(三)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纵深推进,营造了闽台产业深度对接的新热点。闽台在电子信息产业等领域交流合作已有一定基础,台湾的集成电路、半导体制造业、新型平板显示、物联网等产业近来正加速向我省转移,创业风险企业也在寻求投资新机会,并带来现代管理与技术;最近台湾当局又提出大力发展精致农业、绿色能源、生物科技、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一批台商产业园、创业园即将启动建设,这必将成为新一轮闽台产业对接的热点。
(四)优势产业和特色资源的突显,奠定了新兴产业跨越发展的基础条件。整体规模、技术水平居全国前列的信息产业,拥有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厦门国家LED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和泉州微波通信产业基地等,正加速形成平板显示、软件和信息服务、高端通讯设备等若干千亿级产业集群;丰富的稀土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源奠定了新材料、生物医药和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的良好基础。
总的看来,“十二五”我省将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一是我省承接世界先进技术及产业转移的基础和能力仍较薄弱;二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体制机制上仍存在不少障碍;三是周边省域产业升级加剧,竞争激烈,我省的优势相对减弱;四是国际上高技术产业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重新抬头,技术和产权壁垒更趋强化等。我们必须全面认识和深刻把握国内外形势变化的特点和规律,牢牢把握机遇,积极应对挑战,不断开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第二章 总体要求
“十二五”时期,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为主线,顺应世界科技飞速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加快产业升级换代,积极谋划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发展重点,培育壮大具有我省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
一、指导思想
紧紧抓住国务院支持我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机遇,跟踪世界高技术产业发展动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资源,加强创新引领,不断加快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技术产业的转型升级,进一步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培育壮大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建成一批有自主核心技术、有一定市场规模和良好经济社会效益的产业集群,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建设创新型省份、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市场驱动与政府引导有机结合。把市场作为产业发展、创新能力提升的出发点,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使企业真正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决策主体、投资主体、研发主体和受益主体。同时加强政府规划指导和服务功能,整合资源、拓展需求、循序渐进、形成规模,努力营造政府、企业“双轮驱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发展格局。
(二)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有机结合。紧紧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发展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把有限的科技资源集中到事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领域,集中到事关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突出重点,合理布局,通过示范工程、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培育,发挥导向、牵引、辐射和带动作用,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集群,增强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
(三)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有机结合。推进产学研联合攻关,构建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相结合的产业技术研发模式,推动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大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同时,积极引进境外先进技术,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主动承接台湾产业和技术转移。
(四)坚持发展高技术产业与提升改造传统优势产业有机结合。按照成长性、创新性、带动性和发挥比较优势的要求,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技术产业,使之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推进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主要目标
(一)产业增长目标
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3000亿元,占当年GDP的12%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为15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占当年GDP的6%以上;高技术产品出口交货值年均递增18%以上,达到3500亿元。
(二)科技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力争突破100项具有重大支撑和引领作用的关键技术,实施100项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国际先进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项目,培育10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引领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产品。
201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R&D)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2%,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重点高技术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其当年销售收入达到5%以上。
(三)结构调整目标
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达2500亿元,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1200亿元,继续保持主导产业地位;新能源产业增加值600亿元,节能环保产业500亿元,新材料产业增加值400亿元,成为新的主导产业;生物医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海洋高新产业等成为新的增长点。
拥有10个销售收入过百亿、100个销售收入过20亿的高技术企业;形成一批产业链条完善、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高技术产业集群。
四、空间布局
依据福建省产业发展相关规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规律,根据各区域产业基础、资源禀赋、交通条件、公共配套等发展条件,以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园区、创业园与台商投资区等为重点,以沿海铁路和高速公路为主轴、以海西区综合交通网络为纽带,形成“一轴、两极、三集聚”的轴带相间、区块集聚、点线面结合的产业空间布局架构。
(一)“一轴”。系指北起宁德、南至漳州的沿海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带,以沿海交通主干道为主轴,依托区域产业基础,突出沿海资源特色,其中宁德以三都澳主要产业集聚地,重点发展锂电池、镍合金材料、高效节能电机及海洋功能性食品等;莆田主要以莆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华林经济开发区、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为平台,重点发展LED照明、液晶显示器、轻纺新材料等;泉州重点发展光伏产业、新型产业机械、新型纤维原料和织造技术、新型建筑石材与陶瓷材料、精细化工、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等;漳州重点发展光电、IT信息及数字视听、新材料、海洋工程机械、植物有效成分萃取、海洋功能食品、风机制造等;平潭重点承接台湾高新技术产业转移,优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海洋高新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两极”。系指以福州、厦门两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强化厦门、福州高技术产业集聚效应和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提升研发、设计服务水平,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成为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增长极。福州重点发展计算机及网络产品、软件和集成电路、数字视听产品、物联网、催化材料、环保技术和设备等,厦门重点发展光电材料与器件、高世代液晶面板、高端通讯、LED和太阳能光伏、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水淡化和海洋装备制造等。
(三)“三集聚”。系指闽北的武夷新区、闽中的三明生态工贸区、闽西的龙岩产业集中区三大板块。依据该板块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合理规划,积极承接国内外高技术产业转移,大力构建有区域特色的高技术产业体系。武夷新区重点布局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特种电缆、精细化工、竹木复合材料、环保设备、现代农业和创意产业等。三明生态工贸区重点发展数控机床、生物医药、高档纺织面料、稀土材料、精细化工、光机电一体化以及生物质能源等。龙岩产业集中区重点发展新型工程装备、环保设备、稀土材料、硬质合金材料、太阳能级多晶硅、精密机械铸锻件以及生物制药等。
第三章 主要任务
通过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拓展提升6?18成果转化平台服务功能,依托产业化示范工程,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配套,支持各类产业园区加快资源整合和二次创业,着力打造产业聚集带,进一步做强主导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新兴产业规模化、高新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高端化。
专栏五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模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2015年增加值1200亿元,年均增长超过20%,培育年销售收入百亿元企业20家以上,软件及信息服务业百亿元企业5家以上。
生物与新医药产业:2015年产值880亿元,年均增长22%;增加值250亿元。培育形成20家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龙头骨干企业。
新材料产业:2015年产值1600亿元,增加值400亿元。力争培育10家销售收入达10亿元以上、50家销售收入达5亿元的大企业(集团)。
新能源产业:2015年产值达2500亿元,年均增长35%,增加值600亿元。培育1-2家销售收入超100亿元、10家超50亿元的企业(集团)。
节能环保产业:2015年产值达2080亿元,年均增长20%,增加值500亿元,培育节能环保产业骨干企业40家,销售收入超20亿元的节能环保产业集团10家。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2015年产值达2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增加值600亿元,培育10家销售收入达30亿元以上的企业。
海洋高新产业:2015年产值达10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增加值250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