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暨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
(闽政〔2011〕71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福建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暨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福建省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七月十四日
福建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
产业暨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二〇一一年七月)
前言
“十二五”时期,是福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提高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东南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推动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省政府关于“十二五”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要求和《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省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了本专项规划。规划阐述了未来五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基础、总体要求,明确了主要任务,提出了保障措施,是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重要行动计划和具体工作部署,是全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内容的深化细化,是推动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本规划基期为2010年,规划期为2011-2015年。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围绕建设“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的战略定位,我省高技术产业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持了稳定、良好的发展势头,基本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随着国家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在两岸交流合作中发挥先行先试作用的各项政策措施出台,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难得的跨越发展新机遇。
一、主要成效
(一)增长势头保持良好,产业结构持续改善。高技术产业产值,从2005年的1438.8亿元,增至2010年的2630亿元,增长1.8倍,年均增长11.9%。高技术产业增加值2010年达到591.97亿元,比2005年增长1.62倍,年均增长10%。
专栏一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由于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性进展所形成、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和长远影响的新部门和新行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行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海洋高新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17个领域:新型平板显示、新一代网络和高端通信设备、物联网、生物工程、新医药、新型光电材料、功能稀土材料、新一代轻纺化工材料、半导体照明(LED)和太阳能光伏、动力与储能电池、新一代生物质能、节能环保技术及装备、智能化装备、专用装备、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水综合利用。
战略性新兴产业主攻5个重点:新型平板显示、新一代网络和高端通信设备、生物医药、半导体照明(LED)和太阳能光伏、节能环保技术及装备制造。
高技术产业:通常是指那些以高技术、新技术为基础,从事相关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的产业集合。主要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航天航空、新能源、先进环保、高技术服务业、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优势产业等。
|
医药制造业、医疗器械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等发展相对较快,年均产值增幅分别达19%、24%,在高技术产业中比重持续上升,高技术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升级。
(二)主导产业规模扩大,继续保持全国前列。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全行业销售收入从2266亿元上升到4135亿元,五年平均增长12.7%。2010年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2800亿元,居全国第六位,出口交货值1203亿元,居全国第五位;软件及系统集成产业实现销售收入575亿元,五年平均增长40%,增速居全国前列。移动通信设备、路由交换机、白光LED、应用及信息安全软件等的研发处国内领先水平。
(三)高新园区发展壮大,产业集聚效应突显。全省基本建成福州、厦门、泉州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漳州、三明、莆田等3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开发区;形成了福厦新型平板显示产业、计算机及网络产品、软件产业,厦泉移动通信产品、厦漳数字视听、漳州节能光电等产业集群;同时在闽西北、南平和三明等地初步形成了新材料、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集群。
(四)新兴产业培育加快,部分领域优势明显。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与新医药和节能环保等产业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技术优势;光电材料、稀土材料等方面在国内同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节能环保产业规模和技术居全国中上游水平,除尘脱硫技术居全国领先地位。我省已成为国内基因工程蛋白质药物、体外诊断试剂、抗艾滋病药物、抗乙肝病毒药物等重要生产基地,农业生物育种技术和作物转基因技术跻身全国优势行列。
专栏二 主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福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要产业为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电子及通信、软件及信息服务业等,其增加值约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6.3%。
厦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要产业为光电显示器件、LED芯片及封装产品、软件、生物医药、数字视听、移动通信、新材料等,其增加值约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14.5%。
泉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要产业为微波通信产业、光伏产业、数字视听、化工轻纺新材料产业等,其增加值约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3.1%。
漳州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要产业为数字视听、光伏材料、光电产业等,其增加值约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0.7%。
三明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要产业为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其增加值约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2.0%。
莆田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要产业为液晶显示、新型电子元器件、LED产业、功能陶瓷材料、新型涂料、轻纺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其增加值约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3.1%。
|
(五)平台建设成效明显,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中科院海西研究院启动建设,酶高效表达、现代发酵技术、纳米材料、下一代网络等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相继建成,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6?18)作为全省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功能进一步完善,影响进一步扩大,大大提高了我省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与科技服务水平,对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产业技术升级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专栏三 主要科技创新平台
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7个;国家级工程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实验室10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8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9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58个。
|
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发展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产业总体水平相对较弱,2010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为4.3%,低于全国4.8%平均水平,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够明显;二是企业创新能力仍显不足,2010年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为1.1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发明专利数和周边沿海省市相比仍有差距;三是区域发展还不平衡,虽各设区市都有高新园区,但约70%的产业和重点企业分布在福厦两地,山区产业规模偏小、大型骨干企业偏少。
专栏四 “十一五”期间高技术产业发展主要情况
单位:亿元
|
| 2005年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地区生产总值(GDP)
| 6568.9
| 7534.36
| 9249.1
| 10823
| 12236.53
| 14357
|
高技术产业产值
| 1438.81
| 1654.78
| 1797.81
| 1980.73
| 2100
| 2630.09
|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
| 370.88
| 378.7
| 436.3
| 489.54
| 492.96
| 591.97
|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5.65
| 5.03
| 4.72
| 4.52
| 4.03
| 4.12
|
R&D经费内部支出
| 53.73
| 67.43
| 82.17
| 102.13
| 126.54
| 165
|
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比重(%)
| 0.82
| 0.89
| 0.9
| 0.94
| 1.03
| 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