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体育局和省文明办联合成立省全民健身“进社区”活动办公室,组建组织领导机构,负责我省全民健身“进社区”活动的组织指导和督促检查工作,办公室设在省体育局群众体育处。
各市体育局、文明办要成立市级全民健身“进社区”活动办公室,并成立相应组织领导机构,负责制定各市全民健身“进社区”活动实施方案,部署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及健身活动内容。
五、主要工作
(一)建立健全社区体育组织网络。
各市体育行政部门要根据社区居民分布状况和兴趣爱好,建立健全以街道办事处为主导,以社区体育协会为核心,以单项体育协会和人群体育协会、晨晚练指导站及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协会为基础,以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志愿者为骨干,社区居民为主体,社区内各种体育健身场所为依托,适应我省社区建设、满足社区体育发展需要的社区体育组织网络。街道办事处要发挥协调作用,建立体育健身指导站、体育健身俱乐部组织,培育发展基层体育社团、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社区体育类社会组织;每个居委会要有分管体育工作的领导,要有1-2名专(兼)职体育干部负责体育工作。到2015年,争取在全省80%以上的城市街道建立体育指导中心或体育指导站,80%的社区建有一支体育活动队伍,城市社区普遍建有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打造公益性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品牌。
(二)不断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志愿者队伍。
目前我省拥有一支约3.7万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约85%的街道都有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志愿者是全民健身计划的具体实施者,各市要充分发挥这一宝贵的人力资源,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居委会可自下而上地选拔确定一批体育骨干和社区体育志愿者,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为社区体育工作服务。
省依托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成立了国家级、省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各市也要结合当地教育培训资源建立市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确保全省每年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达5000人以上。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志愿者的培训工作和交流、展示、表彰活动。市、区体育行政部门每年至少举办1次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或交流、观摩活动,社区内人群单项体育协会每年至少举办2次以上基层体育骨干培训班,3次以上体育技能训练班,并强化规范管理,不断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志愿者队伍,确保每个30人以上群众参加的健身站(点)都有一个等级以上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城市社区居民每1000人中至少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到2015年全省90%以上的健身活动站点配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全省社会体育指导员总人数突破6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