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积极开展各类体育活动。要认真开展职工体育、妇女幼儿体育、老年人体育、少数民族体育、残疾人体育,定期举办全市职工运动会、妇女运动会、老年人运动会、少数民族运动会和残疾人运动会。
5.注重发挥纽带和桥梁作用。要充分发挥好体育总会和单项体育协会连接体育工作者、体育爱好者与政府行政部门的纽带和桥梁作用,依托社会,积极开展各种体育活动。
6.完善国民体质监测点建设。到2015年,按照国家体育总局的规定,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个体进行体质检测,并提出相应的锻炼指导标准。
(二)全面建设基础扎实、发展均衡、核心表现突出的竞技体育新格局
以“选好苗子,着眼未来,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为原则,以发现、培养、输送优秀后备人才为目标,以科学选材为先导,以先进管理为手段,团结务实,发展创新,与时俱进,共同创造我市竞技体育新局面。利用省内、省外和国际三种资源、三个市场,进一步拓展和夯实竞技体育的项目基础和人才基础;保持优势项目、强化潜优势项目、重点发展田径和游泳为代表的基础大项和以篮、足、排球为代表的集体球类项目;在全省运动会上保持高水平,金牌、奖牌和总成绩继续保持第1名,在全国运动会上总成绩位列省会城市前10名。重点发展跆拳道、拳击、自行车、射击、武术(套路、散打)等个人项目,力争向国家输送高水平运动员,在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及世界大赛上获得优秀成绩,部分项目要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有新的突破。以篮球、田径、游泳作为基础项目,以郑州市体育运动学校、体育场为龙头,扩大普及面,形成县(市、区)齐抓共管,全方位向省优秀运动队输送体育后备人才,进一步提高我市竞技体育水平。扩大我市业余足球、排球、皮划艇、赛艇、乒乓球、网球、体操、摔跤、举重、柔道项目训练面,提高竞技水平,积极储备,大力输送体育苗子运动员。加强对我市重竞技训练基地、塔沟武校的省男女散打队的管理等相关工作;加强对乒乓球专业队的管理,实施专业和业余训练统筹安排的一条龙管理模式;要积极创造条件,在篮球、拳击、跆拳道等项目招收专业运动员,扩大训练人数,对专业运动员指标实行动态管理。
(三)全面打造实力雄厚、门类齐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体育产业
以“中原城市群”建设为契机,以大力发展运动项目产业为基础,抓住城市、青少年和中等收入人群三个重点,建立和完善覆盖全社会的、高中低档并存的群众健身娱乐市场、以职业联赛和各类商业性竞赛、表演为主体的体育竞赛市场,带动体育中介、体育传媒、体育会展、体育旅游、体育文化创意、体育装备制造与销售的全面发展。到2015年,全市体育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0.7%,体育产业从业人数超过5万。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