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二五”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通知

  “十二五”时期是民族地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面临着更重的发展任务和更高的发展目标。
  --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全省民族地区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良好社会环境和发展基础,民族地区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一是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断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二是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29号),批准实施《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国函〔2009〕150号),为我省转变发展方式、探索新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巨大支持。民族地区将在生态建设、能源建设、扶贫开发等领域得到大力扶持。三是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全省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实施意见》(甘发〔2010〕7号)和《关于支持临夏回族自治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若干意见》(甘发〔2011〕5号),明确了扶持政策。四是国家继续开展“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兴边富民行动”等专项工程,积石山县、肃南县、肃北县将获得国家支持。五是民族地区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不仅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力资源、森林资源、动植物资源等自然资源,也有独特的人文资源,民俗风情、历史遗迹等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产业的潜力较大。同时,藏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群众与西亚、东南亚、中东等国家有广泛的民间联系,可进一步促进经济和文化交流。六是生态地位突出,在保护西部乃至全国生态方面具有屏障作用。
  --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一是经济总量小,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与全省平均水平存在明显差距。2010年,民族地区生产总值仅占全省的6.1%,有14个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69.6万人,占民族地区总人口的20.9%。市场发育不够完善,对外开放水平不高,城镇化率较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落后,资源环境承载力有限。二是特定的地理环境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使民族地区自然灾害频发,汶川特大地震和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导致部分民族地区遭受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损失。同时,国家确定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将我省民族地区大部分国土面积列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但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形成,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支出较高。三是我国经济正进入新一轮战略调整期,经济增长进一步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我省民族地区面临着市场和区域叠加竞争的双重挑战。“十二五”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民族关系面临很多新挑战和新考验。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着力加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经济,改善和保障民生,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逐步缩小发展差距,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
  --坚持改善民生与和谐共享相结合。要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缩小发展差距,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与发展成果。
  --坚持转变方式与突出特色相结合。要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加快发展的根本途径,继续保持投资快速增长,增强消费拉动能力,提高出口规模和水平,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坚持统筹协调与持续发展相结合。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形成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新机制,促进城乡和区域的协调发展。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建立资源节约型生产体系和生态补偿机制,促进资源、环境、人口与经济社会良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坚持国家扶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在国家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的同时,民族地区各族群众要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发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将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后发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
  二、总体目标
  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努力实现“五个提升”:一是以交通能源建设为重点,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二是以城市资源整合为重点,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三是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提升产业竞争能力;四是以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五是以提高公共服务和保障能力为重点,提升城乡群众生活质量。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比全省平均增长速度高3个百分点,到2015年突破5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5%以上,到2015年达到12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到2015年突破40亿元。
  (二)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新型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生态建设、民族旅游、清洁能源建设等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产业结构,强化节能减排。
  (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加大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投入力度,优化教育结构,高中阶段入学率保持在85%以上,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30%以上,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招生比例达到1∶1,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8年以上,支持民族地区开展“双语”教学。加强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影视节目的制作和优秀广播影视作品少数民族语言译制工作。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广大群众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农牧村危旧房改造实现全覆盖,游牧民全面实现定居,砖木、砖混结构住房比例达到70%以上。覆盖城镇居民低收入家庭和部分中低收入群体基本住房需求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初步建立。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推进,城乡公共文化体系不断完善。

  甘肃省“十二五”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规划目标

指 标

2000年

2005年

2010年

2015年

“十一五”年均递增

“十二五”年均递增

人口(万人)

311.6

321.6

333.1

344.9

7.1‰

7‰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63.8

110.9

249.7

500

12.6%

1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6.5

70.6

267.9

1200

30.6%

35%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8.7

29.6

71.9

180

19.4%

20%

财政总收入(亿元)

4.3

9.7

28.2

85

23.8%

25%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3.0

4.4

14.2

40

26.6%

2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3401

4852

9555

19000

14.5%

15%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1089

1441

2456

4500

11.3%

13%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