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 (1)为辖区居民建立统一规范的健康档案。
|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统一居民健康档案的格式。建档率2011年城市≥70%、农村≥60%;健康档案要达到《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要求标准,合格率达90%以上,维护更新率达到100%。档案中要有中医四诊内容。
|
(2)健康档案动态管理,可使用;有条件的录入计算机,逐步建立电子化健康档案。
| 具有必要的档案保管设施设备,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化率达到50%以上;确保健康档案有效使用;健康档案动态管理。
|
二、健康教育
| (3)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健康教育。
| 制订并执行年度健康教育计划,实行半年和年度总结;逐步扩大健康教育覆盖面。乡镇、社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专兼职人员,接受培训不少于8小时。
|
(4)发放健康教育印刷资料
| 有健康教育展架,有放置资料种类、内容和数量记录。放置及发放健康教育印刷资料如折页、健康教育处方、手册等3类以上,内容不少于12种,含中医健康知识。
|
(5)播放音像资料
| 乡镇卫生院、社区中心有必要的播放设备和场所,有播放种类、次数和时间记录,每年播放音像资料不少于6种,其中中医内容不少于2种。
|
(6)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定期更新。
| 健康教育宣传栏(乡镇卫生院、社区中心)不少于2个,(村卫生室、站)不少于1个,每2月更新1次;宣传栏中要设中医板块;有栏目内容样稿或照片资料。
|
(7)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等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健康知识。
| 利用健康主题日每年至少开展9次健康咨询活动(乡镇卫生院、社区中心);每年开展健康教育讲座(乡镇卫生院、中心)不少于12次,(村卫生室、站)不少于6次,中医内容不少于1/3。有活动记录表(时间、地点、主题、主讲人、参加人数和活动图片等)
|
三、预防接种
| (8)开展预防接种服务
| 儿童预防接种建证(卡)率100%;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90%; 定期开展查漏补种工作;规范、安全接种;麻疹等疫苗针对传染病疫情控制在国家消除标准或全省平均水平之内。
|
(9)经本级人民政府同意,在卫生行政部门的组织下开展强化免疫接种和群体性接种工作
| 按照强化免疫和群体性接种工作方案确定的范围和对象开展接种工作。
|
(10)发现、报告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协助调查处理。
| 能发现、报告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并能协助专业机构完成现场调查和处理。
|
四、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处理
| (11)开展疫情与突发事件风险管理;
| 在专业机构指导下,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协助开展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排查、收集和提供风险信息,参与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制(修)订。
|
(12)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现、登记
| 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应规范填写门诊、住院各种记录;发现传染病病人及疑似病人后,按要求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如发现或怀疑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按要求填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
|
(13)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
| 法定报告传染病报告率10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率100%;报告及时率100%;
|
(14)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
| 协助专业机构开展疫点和突发事件处理;开展流病学调查;协助排查病人、密切接触者和其他人员;收集信息,留观随访;协助开展应急接种、预防性服药、应急药品和防护用品分发,落实消毒预防等措施;开展健康宣传教育。
|
(15)做好结核病和艾滋病患者的宣传
| 协助上级专业部门开展结核病、艾滋病患者宣传指导服务以及非住院病人治疗管理。
|
五、0-6岁儿童健康管理
| (16)为辖区内0-6岁儿建立儿童保健手册,掌握辖区儿童数量及分布。
| 辖区内建立儿童保健手册,掌握辖区儿童数量及分布;0-6岁儿童保健建册率≥90%以上,内容规范全面。
|
(17)开展新生儿访视。
| 按规范要求实施新生儿访视,每位新生儿访视不少于2次,新生儿访视率≥90%。
|
(18)开展0-36月龄婴幼儿健康管理。
| 1岁以内婴儿每年随访4次,第2年和第3年幼儿每年随访2次。规范开展0-36个月儿童系统管理,管理率≥90%。在婴幼儿6、8、18、30月龄分别进行一次血常规检测;在6、12、24、36月进行一次听力筛查。
|
(19)学龄前儿童健康管理
| 为4-6岁儿童每年提供一次健康管理服务,进行体格检查、健康随访、生长发育和心理行为法语评估,开展血常规检测、视力筛查、心理发育、意外伤害预防、口腔保健等健康指导。
|
(20)健康问题处理
| 对健康管理中发现的儿童健康问题进行分析给指导或转诊建议,对口请发育异常、龋齿、视力和听力异常儿童及时转诊。
|
六、孕产妇健康管理
| (21)为辖区内孕产妇建立保健手册,掌握孕产妇数量及分布。
| 为辖区内孕产妇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掌握孕产妇数量及分布,规范化保健手册建册率≥90%。
|
(22)开展孕早、中、晚期健康管理
| 对建档孕产妇进行产基本检查不少于5次。
|
(23)开展产后访视工作。
| 产后访视不少于1次、产后42天健康检查1次,产后访视率≥90%。开展产后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和咨询。
|
七、老年人健康管理
| (24)开展65岁以上老年人体格检查和健康指导。
| 掌握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开展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为65岁以上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为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一次体格检查,体检率≥80%以上。开展健康指导。
|
八、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
| (25)筛查。对辖区内35岁以上人群就诊时进行血压测量
|
对确诊的高血压患者进行登记管理;
完成上级下达的管理任务,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率达到40%;
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80%;
血压控制率≥25%。
|
(26)随访评估。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每年要提供至少4次面对面随访。
|
(27)分类干预。根据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效果实行分类管理,并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
(28)健康体检。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每年进行1次较全面的健康检查。
|
九、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
| (29)筛查。对高危人群建议其每年至少测量1次空腹血糖
|
对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
完成上级下达的管理任务,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率达到30%;
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80%;
血糖控制率≥20%。
|
(30)随访评估。对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提供4次免费空腹血糖检测,至少进行4次面对面随访。
|
(31)分类干预。根据血糖控制效果,行分类管理,并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
(32)健康体检。对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进行1次较全面的健康体检。
|
十、重性精神疾病管理
| (33)登记辖区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信息。同时为患者进行一次全面评估,建立一般居民健康档案。
|
辖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率达到100%以上;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规范管理率≥60%;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显好率≥30%
|
(34)随访评估。对应管理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每次随访应对患者进行危险性评估
|
(35)分类干预。根据患者的危险性分级、精神症状是否消失、自知力是否完全恢复,工作、社会功能是否恢复,以及患者是否存在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疾病情况对患者进行分类干预。
|
(36)健康体检。在患者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征得监护人与患者本人同意后,每年进行1次健康检查,
|
十一、卫生监督协管
| (37)食品安全信息报告
| 发现或怀疑危害食品安全的线索和事件及时报告食品安全办公室并协助调查。
|
(38)职业卫生咨询指导
| 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开展针对性的职业病防治咨询、指导。发现病例及时报告。
|
(39)饮用水卫生安全巡查
| 协助卫生监督部门开展供水巡查和水质抽检,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协助开展供水从业人员业务培训。
|
(40)学生卫生服务
| 协助卫生监督机构定期开展学校传染病防控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指导学校开展学生健康教育。
|
(41)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信息报告
| 定期开展巡访,发现问题及时报告。
|
十二、项目实施成效
| (42)居民、患者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知晓情况
| 居民、患者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知晓率≥95%
|
(43)居民、患者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满意情况
| 居民、患者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满意率≥95%
|
十三、项目管理
| (44)建立健全项目管理组织和制度
| 成立领导小组,健全项目管理办法和考核办法,完善问责制度和日常监督检查制度。
|
(45)严格项目资金管理
| 建立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和财务会计制度,实行项目资金专账管理,专款专用,账册清晰,原始凭证真实,资料符合规定。
|
(46)无违规违纪情况
| 杜绝发生挪用资金、弄虚作假、伪造资料等违规违纪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