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经济实力较强。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945.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连续2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7.96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2844.47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2893.39亿元,增长12.3%。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5.0:50.8:44.2调整为2010年的3.5∶47.8∶48.7。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245.43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71.34亿元,增长28.9%。
3.创新基础扎实。2010年底,全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37所,在校学生43.48万人,其中在校研究生3.9万人,比上年分别增长1.2%和9.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上年的53.6%提高到55.7%。全年引进大院名校新建科技创新载体6家,引进大院名校和大企业集团共建创新载体累计有98家,其中32家在本市注册,载体共引进副高以上专家教授724人,其中院士11人,载体拥有各类专利123项,其中发明专利75项,载体累计总投入8.38亿元,项目经费总投入13.89亿元,实施研发项目712项,已完成项目392项,产生经济效益24.14亿元。
4.创新发展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全市专利申请量29745件,专利授权量26484件,分别比上年增长14.1%和70.8%,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3238件,在副省级城市中仅次于深圳。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94家,累计达到3776家,其中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累计总数1461家,占全省45.7%;累计培育认定研发中心637家,其中省级228家;企业技术中心501家,其中国家级18家,省级136家。年内新增10个中国驰名商标,累计已达88个。年内新增18家杭州市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3家杭州市行业技术研发中心试点单位。
5.孵化器建设成效显著。到2010年底,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达61家,其中经认定的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9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0家。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总面积203万平方米,经认定的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孵化总面积151万平方米,其中当年新增孵化面积25万平方米;在孵企业总数2875家,历年累计孵化企业4000多家。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从量向质转变,全年科技企业孵化器共培育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72家,其中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24家。
6.政策环境优越。为推进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建设,浙江在2006年就出台《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的若干意见》(浙委〔2006〕29号)。杭州也在当年出台了《中共杭州市委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打造“天堂硅谷”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决定》(市委〔2006〕11号),并陆续制定了《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杭州市科技创新特别贡献奖实施办法>的通知》(杭政〔2000〕12号)、《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促进创新型企业融资担保的试行办法的通知》(杭政办〔2006〕27号)、《转发市科技局关于加快我市科技中介机构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杭政办函〔2005〕7号)、《杭州市鼓励专利技术实施试行办法》(杭科知〔2006〕45号、杭财教〔2006〕136号)等金融支持、科技奖励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政策文件。
7.特色优势显著。杭州建设创新型城市有着诸多方面的特色优势,首先是生态环境优势。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风景旅游城市,又致力于打造“生活品质之城”,多次在城市投资环境、商务环境的评比中排名靠前。其次是创新基础优势。科技部等六部委已将浙江省确定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首个试点省份,杭州作为全省创新资源的主要集聚地,实施创新工程的优势十分明显。第三,经济环境优势。杭州是全国的民营经济强市,拥有娃哈哈、万向集团等民营大企业;也是互联网经济强市,孕育了阿里巴巴、生意宝、明通科技等一批互联网知名企业;更是信息产业强市,在工信部和国家统计局共同发布的“2010年中国软件业务收入前百家企业”,杭州共有11家企业入选。
(三)存在问题。
尽管杭州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对照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和“率先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开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目标的实现,杭州的创新型城市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
1.构建创新型城市的共识有待形成。由于对创新的作用和规律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从而阻碍了创新积极性、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许多人对创新的认识还仅仅局限于认为创新只是企业的事情、是科技人员的职责所在。实际上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仅在经济领域、科技领域需要积极鼓励创新,增强企业、科技人员的自主创新能力,政府管理创新、社会事业管理创新也都是创新的重要内容,需要积极营造一个全社会、全领域有利于创新的氛围。
2.创新资源的整合有待深化。虽然杭州集聚了全省最主要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人才资源,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也把推进“市校合作”和引进“大院名校”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但是,目前杭州对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的整合利用仍显不足,还未形成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有效创新和产业化的互动机制,在合作模式、管理制度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创新。科技孵化器、大学生创业园、创业投资服务中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整合创新要素资源的载体建设也都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
3.创新政策体系尚未完全形成。近年来,杭州在金融支持、科技开发、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队伍建设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但部分公共科技政策带有较重的部门色彩,指导、扶持创新的配套政策体系不够完善。由于公共政策统筹协调能力不强、导向作用不明显,公共财政科技投入资金管理分散,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削弱了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导致对产业发展的导向作用不够明显,一些新兴产业、重点产业关键技术创新政策的落实仍存在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