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省政府部门和直属机构工作目标任务
省发展改革委
一、持续加大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力度。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围绕调整后的八大产业基地和六大基础工程,进一步充实完善“861”重点项目库。健全省市县三级协调调度制度,定期通报重点项目建设进度,有序启动“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建设,推动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搞好项目服务,健全审批“绿色通道”,进一步规范项目审批核准管理,优先安排重点项目用地预审、环评、规划选址审查。加强项目谋划,重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重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谋划储备一批项目。根据中央预算内投资投向,加强项目申报和资金争取,强化重点领域专项稽查,督促项目单位做好项目竣工验收工作。确保全年完成“861”重点项目投资4021亿元,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6分)
二、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完成示范区各专项规划、省管产业集中区控制性详规、示范区各市集中示范园区规划的审核和报批工作。加强与国家相关部委的沟通衔接,争取更多的支持,进一步完善支持示范区建设的相关配套政策和专项措施。统筹推进示范区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组织编制《长江岸线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启动示范区内新一轮开发区规划修编工作,争取年底前完成符合条件的开发区扩区审批。谋划开展一批赴境内外的招商推介活动,组织示范区各市参加第六届中博会、厦门投洽会、徽商大会等重大会展,以及赴北京、台湾等地开展推介招商活动,力争示范区到位省外资金增长50%以上。落实沪苏浙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研究制定合作共建园区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示范区投融资平台建设,支持具备条件的市申报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10分)
三、积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启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千百十”工程,实施200个重点建设项目,培育和引进20个重点企业、2-3个特色产业基地,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持企业新建省级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5家以上。面向国内外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吸引一批牵动性强、技术含量高的项目落户我省。加快推进蚌埠普乐非晶硅太阳能电池、铜陵铜基新材料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京东方8.5代线,德豪润达LED外延片、亳州白云山和记黄埔生物医药等重大项目。(6分)
四、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或基本建成京沪高速铁路、合蚌客运专线、阜六和宿淮铁路,开工建设皖赣铁路新双线、黄山至杭州铁路、郑州至徐州客运专线、合肥地铁1号线,力争开工建设商丘至合肥至杭州客运专线、庐江至铜陵铁路、漯阜铁路临泉支线等项目,完成铁路建设投资400亿元以上。建成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和九华山机场主体工程,完成阜阳、黄山机场改造。加快能源项目建设,建成潘四东矿井、铜陵电厂六期、安庆垃圾发电厂等项目,开工建设朱集东、朱集西、芜湖电厂五期2号机组、国电宿州热电厂和合肥电厂6号机组。建成六安、亳州两市天然气支线管网工程,开工建设“川气东送”江南联络线工程。(6分)
五、推进皖北地区加快发展。编制皖北地区“十二五”规划,落实和完善支持皖北地区发展的政策。优先安排重大能源项目在皖北布点,着力提升煤电、煤化工等资源型产业发展水平,积极发展农机、纺织服装、农产品深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大力扶持生物、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加快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建设。加强开发区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减少皖北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配套,在县乡道路、沿淮等水利建设方面,逐步减少市、县配套比例。拓宽南北结对合作领域,大力推进合肥与阜阳、芜湖与亳州、马鞍山与宿州园区合作共建,培育壮大一批骨干项目,着力促进省内外大企业投资皖北。支持皖北地区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继续加强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力争皖北地区部分主要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分)
六、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进一步落实扩大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各项政策,深入推进扩权强镇试点。加强分类指导,完善分类考核办法,促进县域发展水平整体提升。支持县城和一批基础条件好、产业支撑强、发展潜力大的中心镇,按中小城市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鼓励县域发挥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组织开展产业集群优势县认定工作。力争县域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分)
七、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步伐。完善合肥经济圈建设省级推进机制,落实促进经济圈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经济圈内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市场体系等各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指导经济圈各市完善多层次、多部门的交流协作机制,促进经济圈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保、市场体系等方面的一体化发展。(5分)
八、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研究和完善服务业市场准入、价格政策、税收优惠和用地保障等扶持措施。制定实施服务业绩效考核办法。继续做好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启动黄山市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启动一批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进现代物流、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电子商务和信息服务业等项目建设。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力争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5分)
九、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分解落实“十二五”及2011年节能目标任务,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实施节能重点工程,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节能审查和评估制度,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制度,支持100个省级重大节能示范工程建设。加快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建设,加大高效节能产品和技术推广应用。加快推进淮河、巢湖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启动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污泥处置工程,重点加大配套管网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100个省级示范单位。开展循环经济统计试点,健全统计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完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认证。推动清洁发展机制国际合作。(4分)
十、进一步深化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认真落实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精神,做好今年合作与发展的轮值工作。筹办好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等重大活动。协调推进长三角相关重点专题合作,深入开展产业转移专题组工作。进一步加大对长三角的引资力度,确保引进沪苏浙两省一市亿元以上项目到位资金占全省比重超过50%。(4分)
十一、切实抓好“引进来”与“走出去”工作。拓宽利用外资渠道,鼓励外资重点投向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重点在职业教育、医疗卫生、节能减排、扶贫开发、农业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开发区建设等方面,组织编报一批打基础、管长远、增后劲的外贷项目。争取黄山新农村建设利用世行贷款1亿美元、安徽交通路网利用亚行贷款2亿美元、淮南水环境治理利用亚行贷款1亿美元等重大项目进入国家外贷计划。支持我省企业参与境外总承包工程、资源开发利用等项目建设。(5分)
十二、巩固扩大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果。召开全省医改工作会议,对2011年医改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安排。开展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检查验收和总结评估,完善绩效考核、经费保障等机制,探索推进基层卫生机构信息化管理,完善药品采购配送办法,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对芜湖市、马鞍山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进行评估,总结成功经验,制定下一步改革方向和重点。研究县级医院综合改革思路,制定试点方案。(5分)
十三、完成“十二五”专项规划编制。尽快编制20个重点专项规划、2个区域规划编制工作,做好与“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衔接。加强对其他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将妇女儿童事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推进。(5分)
省教育厅
一、全面实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相关专项规划。启动实施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等10项重大改革试点和9项重大工程,在若干试点项目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保障教育投入稳定增长的体制机制。落实依法开征地方教育附加政策,计征比率提高到2%。推进市县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办法改革。制定各项改革试点、重大工程具体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健全推进机制,加强督促检查,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教育信息化等方面的保障措施。统筹做好教育援疆援藏工作,加快皖北教育发展,服务皖江城市带经济社会发展。(15分)
二、全面提升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制定实施学前教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全年增加幼儿园830所,总数达到7350所,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53%。调整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政策体系,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经费保障水平。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年度任务。改革普通高中办学模式,研究科学合理调整普通高中布局和办学规模的政策措施,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进一步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省市示范高中数量占25%。实施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配合做好中小学用地确权登记和发证工作。加强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质量监管,全年安排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资金50亿元,完成加固改造任务941.2万平方米。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措施,深入实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工程,建设7000个农村校内留守儿童之家。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实施好国家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15分)
三、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大省建设。落实职业教育大省建设规划年度任务,积极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实施皖江城市带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推进皖江城市带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出台促进皖北职业教育发展政策,加快皖北职业教育发展。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启动中等职业学校达标建设。建设一批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国家级重点校、省级示范校和省级重点专业、重点实训基地。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工作,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推动县域职教资源整合,推进合格县区职教中心建设。加强职教集团建设,提高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水平。推进社区教育、农村成人教育。推进职教园区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抓好中职招生工作,完成32万人的招生任务,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30万人,再就业培训8万人,企业职工技能培训30万人次。将中等职业学校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免学费政策范围,切实落实各项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和免费政策。继续组织开展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实施中职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加强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稳定毕业生就业率。(15分)
四、强力推进高等教育强省建设。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25%,高考录取率达到70%以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上,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继续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和安徽大学的“985”或“211”工程建设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加快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和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各类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提高全省高校的整体竞争力。积极推进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和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建设,扩大交流,树立典型,集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实施高等学校分类管理改革试点,分类重点建设5个左右不同类型高校办学联盟。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遴选建设一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启动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卓越教师和杰出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加强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完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功能。继续推进产学研合作,举办区域性和专题性产学研活动,提升对接水平,注重对接实效,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深入推进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千人培养计划”,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继续开展博士生企业行活动。完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提高国家助学金资助水平。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拨款水平,积极稳妥推进高校化债工作。(15分)
五、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督促各地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创新教师补充机制,实施第三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全年招聘3709人。指导各地做好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工作,制定全省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实施意见。大力开展教师培训,启动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继续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开展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加强幼儿教师培训。通过资格准入、管培分离、引入竞争等办法,进一步提升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专业化和时效性。加强中职教师培训基地能力建设,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继续实施“中职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全面提高中职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继续实施“皖江学者”、“高校博士后工程”等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计划,抓好国家“千人计划”、省“百人计划”,大力引进高校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充分利用网络培训平台,着力推进高校精品课程培训、高职高专教师“双师素质”培训和主干课程培训,全面提升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10分)
省科技厅
一、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超过7000亿元,较上年增长20%;其中合芜蚌试验区超过4000亿元,较上年增长25%。(20分)
工作措施:
1.以合芜蚌试验区为重点,省市联动凝练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100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力争在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攻克100项关键技术,形成150项重大研发成果。
2.配合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千百十工程”,启动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培育和引进一批重点企业,培育2-3个特色产业基地。
3.深入开展创新型园区创建工作,支持合肥高新区创建国家级创新型科技园区,抓好芜湖、蚌埠高新区升级后的工作推进。争取出台省级高新区暂行办法,新培育2-3家省级高新区。新建3-4家省级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新增2家国家级产业基地。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一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
4.做好省部、省院、省局会商相关工作,凝练重大项目,在国家相关科技规划、计划中主动占位,争取更大支持。
二、着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建设。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数均较上年增长20%。专利授权量超过19000件,发明专利授权量较上年增长25%,其中合芜蚌试验区发明专利授权量较上年增长30%。(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