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贵金属新材料产业已初具规模
我省新型电子信息、半导体照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促进了我省贵金属新材料产业的形成并初具规模。据不完全统计,我省该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超50亿元。目前,省内已有广东金鼎高新材料有限公司和四会市鸿明贵金属有限公司等10多家主要生产企业,其产品包括金丝、金盐、银浆等贵金属新材料,广泛应用于高端电子信息、石化、汽车等行业。
4.黄金投资市场发展迅猛
近年来,我省黄金和贵金属交易、投资市场发展迅速。上海黄金交易所的163家会员中我省占36家,包括金融类3家和综合类33家,是上交所会员最多的省,也是现货交易量最大的省份。“十一五”期间,我省黄金现货成交量年增长20%以上,黄金延期交易成交量平均每年实现了翻倍增长。
广东省“十一五”期间黄金及其它贵金属交易情况表
种类
| 名称
| 成交量(公斤)
| 成交金额( 万元)
|
现货
| 金
| 633501
| 10341235
|
银
| 65535
| 26528
|
铂
| 24727
| 773703
|
延期交易
| 金
| 881328
| 18676953
|
银
| 7219257
| 2809309
|
此外,在商业流通领域,我省已涌现出友谊、广百、东百、同心、潮宏基、金大福、金龙、艺华、金叶、粤宝、真牌、佳盛、金达、周大生、兆亮、吉盟等一批省重点黄金珠宝零售连锁企业,并吸引香港周大福、六福、周生生、金至尊等知名品牌进驻我省,在全省范围内广设消费、服务平台,既丰富了我省黄金珠宝零售、消费市场,又有力促进了我省黄金及贵金属自主品牌的发展。
(二)存在问题
1.资源匮乏发展受制约
目前我省已探明黄金储量不足100吨,资源相对匮乏,而中国黄金集团、紫金矿业等国内重大黄金矿山企业的黄金储量均已超过了1000吨。加之由于历史原因,发展规划及引导力度不够,我省黄金勘查工作明显滞后,矿山企业资源扩张进度和强度难以提高,发展受到制约。
2.产业集聚发展瓶颈显现
我省大多数黄金和贵金属珠宝产业的集聚是自发形成的,管理模式较为落后。省内各类批发市场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的现象已经显现,呈现出无序、盲目发展,特色不鲜明的特点,并存在灰色地带(从调研结果分析,主要是现有的税制与企业反映所承担的税负重的矛盾较突出)。另一方面,与国际及香港著名品牌相比,产业自主品牌市场认知度不高,产品设计、管理营销人才缺乏,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业向新型、高端领域发展。
3.贵金属新材料产品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目前,我省贵金属新材料产业处于生产低端,高端产品如LED用金丝、铜丝等大部分仍依赖进口。另外,国家提倡的2002年淘汰无氰电镀工艺直至现今仍无实质性进展,剧毒物品的使用对生态环境仍存在较大威胁。同时,行业存在无证生产和流通环节管理较混乱的现象。
4.技术检测机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突出
我省境内各类贵金属珠宝检测机构达几十家,其中不乏技术过硬、质量保证体系完善的机构,但也存在部分资质不全、软硬件均达不到国家有关要求且没有经过政府授权的机构,严重影响了贵金属珠宝行业的正常发展。技术检测机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突出,有待进一步加强管理。
5.贵金属市场地下炒金活动猖獗
我国居民有消费和投资黄金产品的文化传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投资意识的增强,居民对黄金首饰、金币和投资性黄金的需求不断增长。但由于市场缺乏有效监管,致使地下炒金活动猖獗,有不少黄金交易活动是在地下市场中进行。据业内人士反映,每天我省(主要是珠三角地区)参与地下炒金的资金额达到数亿元以上。加之市场缺乏规范、公平、公正、便民的非标金回购渠道,对我省广大投资者的资金安全及投资利益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严重影响了国家税收,阻碍了我省黄金市场的规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