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节能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工业行业结构和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改善,火电、水泥、钢铁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用能单位节能自主创新、技术改造得到加强,千家重点耗能企业累计节能超过1000万吨标准煤。六大高耗能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超过26%;主要耗能产品单位产品能耗下降幅度约在6%~30%之间。
--其它重点领域节能成效初显。新建建筑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率达到95%,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测平台和基础能力建设工作扎实推进;交通节能工作逐步加强;公共机构和商贸酒店节能工作逐渐推开,公共机构节能工作体系初步建立,全省239家商贸酒店领域重点用能单位已纳入监管;推广高效照明产品、节能空调等节能产品3500多万只(台)。
--全社会节能意识逐步增强。“十一五”期间,节能逐渐列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用能单位建立健全了能源管理体系,全省举办各种形式的节能培训班,培训人数超过5万人;节能宣传周、“全民节能行动”、“能源紧缺体验日”等节能宣传活动不断深入,全民节能意识显著提高;初步形成节约型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
二、“十二五”节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全面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推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将取得决定性进展,节能面临诸多良好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节能面临的机遇。
--国际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潮流为我省推进节能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当今世界,应对能源危机、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约束已成为全球的共同行动,各国都更加注重通过节能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进一步加大了节能政策支持力度及在节能技术研究开发、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投入,节能对降低碳排放的贡献已超过85%。世界各国对节能的高度重视,无疑为我省节能提供了良好的国际政策、环境支持;国际技术与资本转移以及全球共同开发节能技术的发展模式,也为我省节能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吸收和参与技术合作的机遇。
--中央提出的一系列的大政方针为我省节能工作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确定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着力点,强调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国家的“十二五”规划中,除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外,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也已成为约束性指标。为实行更为严格的节能目标责任制,国家的节能政策力度将会加大,这将为我省进一步做好节能工作营造更加良好的政策氛围,获得更多资金、技术、人才方面的支持。
--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深入开展节能工作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取得显著进展,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的控制水平处于全国前列,率先形成人口均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省委、省政府已出台的《关于贯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决定》、《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政策文件,均把节能降耗放在极为重要的地位,全省上下都在深入贯彻落实,为“十二五”深入推进节能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
(二)节能面临的挑战。
--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以外源引进为主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从比较优势和在全球化的分工位置看,我省产业整体上以依赖比较优势发展的低端资源密集、劳动密集传统产业为主,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被动的劣势地位,这种状况难以在短时期内扭转。从省内来看,还有13个地级以上市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加快区域协调发展,不可避免带来能源消费总量的快速增长,实现单位GDP能耗下降的任务异常艰巨,形势异常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