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全省良种生产能力、创新转化能力、企业竞争能力、市场监管能力实现大提升,种子产业年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种业综合实力位列全国前三位,实现种业大省向种业强省跨越。建设优势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130万亩,建成50个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与转化平台,突破性农作物新品种选育、重大应用前景的育种材料创制、省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和县级种子质量检测站建设的数量在2015年的基础上翻一番;着力打造5家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培育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2个以上,上市种业企业5家。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农作物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重点支持省级农业科研院所和涉农高校开展种质资源搜集、保护、鉴定,育种材料改良与创制,现代育种理论方法和现代育种技术等基础性、前沿性和应用技术性研究,实现品种选育由形态特征选择向生理特征选择转变,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培育一批重大突破性优良品种。支持产学研单位联合开展育种新材料、育种新技术、突破性优良新品种等科技成果中试与集成转化,着力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科技创新与转化平台,加强高等院校农作物相关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实习基地建设,打造高层次、高水平育种攻关团队,提升成果转化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积极对接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及863、973等重大科技专项,整合集成各级各类资源,加大对农作物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的扶持力度。
(二)加快建设优势种子生产基地。科学规划和布局优势种子生产区域,建立优势种子生产保护区,建设一批由政府主导、企业掌控的优势种子生产基地,打造现代种业核心产业带,在良种生产能力上实现大提升,使主要农作物良种生产能力提高20%以上。重点建设成都、德阳、绵阳、眉山、泸州等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凉山、成都杂交玉米制种基地;川南杂交高粱制种基地;成都、绵阳、德阳杂交油菜制种基地;绵阳、南充、内江等小麦制种基地;盆州山区、川西南山区马铃薯良繁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县优势特色经济作物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强化种子基地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新增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工程、种子工程等项目,完善种子基地基础设施,建成交通方便、能排能灌、耕地质量好、配套设施齐全的种子生产基地。创新种子基地建设运行模式,基地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规划布局,大力推行“种子企业+种子专业合作社+制种大户”模式,鼓励种子企业建立直接管理和控制的生产基地,引导种子企业与制种专业合作社或制种农户建立稳固的利益连接机制。强化种子基地管理,建立健全种子生产技术标准体系,规范种子收购秩序,切实解决撬抢基地、抢购套购等突出问题,保证良种供应数量充足、质量安全、价格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