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整合种业资源,增加种业投入,强化市场监管,快速提升我省农作物种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市场监管能力,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巩固提升“川种”优势。在抓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工作的同时应在蔬菜、花卉,以及畜牧业、水产、林业等方面全方位推进,使我省由种业大省向种业强省跨越。
(二)基本原则。
坚持突出优势,提升“川种”地位。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着力做大做强在国内具有突出优势的 “三系”杂交水稻种子产业,加快发展杂交油菜、杂交玉米、杂交小麦及优势特色经济作物种子产业。
坚持企业主体,推进产学研融合。以“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为主体,立足企业创新发展需求,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创新和拓展产学研利益联接机制,支持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种质资源、科研人才等要素合法有序向种子企业流动。充分发挥“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在商业化育种、成果转化与应用等方面的主导作用。
坚持自主创新,培育突破性新成果。充分发挥骨干农业科研机构的引领作用,不断强化种业科技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内外合作,引导企业成为品种选育和科研投入主体,重点围绕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杂交油菜、杂交小麦等作物,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种业科研新成果,着力提高农作物种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政府引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构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和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现代农作物种业投入新机制。加大对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制种基地建设、商业化育种、市场监管体系和救灾备荒种子体系建设的投入。对育种能力较强、市场占有率较高、经营规模较大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予以重点支持,增强其自主创新能力和引领带动能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省种子产业年销售收入达到60亿元以上,进一步巩固提升我省的种业大省地位。建立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杂交水稻、杂交玉米、杂交油菜优势种子生产基地70万亩,其中水稻制种基地重点县30个、面积40万亩,确保杂交水稻种子产量和质量位居全国第一;培育突破性农作物新品种20个,创制有重大应用前景的育种材料200份,建设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与转化平台100个;建立省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50个,围绕种子基地新建50个县级种子质量检测站;培育具有农作物育种优势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10家,年销售收入3亿元以上的企业5个以上,上市种业企业3-4家;主要农作物种子更新换代一次,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