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适时晚收。适时晚收是秋作物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加效益的有效措施。要根据播期早晚合理确定玉米收获期,夏玉米一般应在9月中下旬苞叶发黄后7-10天收获。水稻应在95%左右的谷粒呈金黄色时收获。大豆应在黄熟末期至完熟初期,籽粒变硬、摇动有响声时收获。红薯应以不发生冻害或不影响下茬作物播种为前提确定收获期,在霜降前收获完毕。
(八)防灾减灾。针对秋季农业生产易旱易涝、旱涝交错、灾害频繁的特点,各地要树立抗大灾、防大灾思想,立足抗灾夺丰收。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维修和管护,提高抗灾减灾能力。制定完善防灾减灾预案,做好抗灾救灾资金、物资、人员和技术准备。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建立旱情、雨情、水情、灾情会商制度和临灾预警信息发布制度,健全灾害信息发布网络,提高灾害预报的超前性、准确性。切实加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工作,一旦发生灾情,及时启动防灾减灾应急响应。大力推进科学抗灾,适时开展人工增雨和人工防雹作业。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及时发布病虫害信息,大力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抓好重大病虫害防控。及时搞好种子调剂和农资供应,帮助农民尽快恢复生产,把灾害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三、落实措施,完善机制
(一)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认真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等支持粮食生产、农民增收的惠农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适时启动预案,努力保持粮价合理水平。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重点开展玉米、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保险业务。
(二)不断改善生产条件。进一步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努力扩大旱涝保收田面积,改善秋粮生产条件。加快实施大型灌区和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尽快配套完善大中型灌区干支渠系,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扩大规模,适当提高亩均建设投入标准。抓好田间工程配套与末级渠系改造,搞好田间末级灌排沟渠、机井、泵站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积极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以及地膜覆盖、深松深耕、保护性耕作等旱作农业技术,提高灌溉保证率和效益。积极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2011年争取改造中低产田200万亩,其中建设高标准农田50万亩。
(三)增强农业机械作业能力。大力推进秋粮生产机械化作业,提高生产效率和水平,在适宜农业机械作业的生产环节和领域,大力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促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重点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各级财政要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农机作业综合服务,力争2011年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业量占到全省农机总作业量的4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