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四)稳妥有序地推进社会保障卡的发行和应用。紧密围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重点工作和发展方向,构建统一、高效、安全的信息系统应用支撑平台,实现各项业务领域之间、各地区之间的信息共享、协同办理和有效衔接,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为建立统一规范的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和科学有效的决策支持体系提供有力支持。要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卡在劳动保障各项业务领域的应用,加大发卡力度,扩充发卡人群,不仅要配合跨地区业务协办的开展,实现社会保障卡的跨地区通用,而且要进一步规范社会保障卡的发行和管理,扩展卡的应用领域,为参保人员提供更多的便捷服务,以便更好地推动社保卡建设。
  (五)进一步推进“金保工程”二期建设。“十二五”期间,就业和社会保障业务需求不断增加,覆盖人群由城镇从业人员向城乡全体居民扩展,机构改革对系统整合和融合提出新要求。在“金保工程”一期圆满结束的基础上,二期要以全面提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能力和服务社会的水平为目标,实现各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领域的全程信息化。创新业务模式,推进一站式服务。加快城乡一体化、业务财务一体化步伐。推动市内、省内、跨省异地业务经办模式的研究。将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医疗费用异地结算等跨地区工作纳入议事日程。社会保障方面,紧跟新医改、新农保、转移接续等几项重大政策的出台,做好信息化的支持工作。适应劳动力市场与人才市场的融合,提出解决方案,并重点加强公务员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应用。全面开展公共服务系统的建设工作。加大联网数据采集力度,推进监督决策等数据应用。在基础设施方面,除继续加强数据中心和网络建设外,突出社保卡体系、容灾体系、CA体系等基础建设,为“一体化”创造技术条件。
  (六)继续推动郑州市数据容灾备份中心工程建设。郑州市容灾备份中心建设是在就业信息系统和社会保障各险种信息系统的基础上,依据国家金保工程网络建设要求,对郑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的业务信息及重要资料数据进行容灾备份,用以防范在重大灾难、战争、不可抗力因素等造成的对资料数据的破坏滞后的灾难恢复工作。同时,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拟将郑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数据容灾备份中心建设成为部、省、市三级劳动保障数据中心统一的灾备系统。通过容灾备份中心的建设,加快实现本市信息共享,建立安全可靠、全国统一的劳动保障信息服务网络。以网络为依托,重构和优化业务处理模式,加强对本市数据资料与劳动力市场数据的安全保障,实现对劳动保障经办业务全过程的管理,为“金保工程”实现宏观决策、基金监督和社会化服务提供全方位安全技术支持。目前,容灾备份中心一期工程已经结束,完成投资1977万元;二期工程包括备份中心机房建设、一期遗留工程、室外变配电所设施等,正在稳步推进之中,计划投资为3200万元。
  (七)实现全市社会保险基金监管软件联网应用。根据人社部《关于开展社会保险基金监管软件联网应用工作的通知》(人社厅发〔2009〕135号)和《关于社会保险基金监管软件联网应用有关事项的通知》(人社监司便函〔2010〕5号)要求,2010年二、三季度我市随省本级在全省率先安装社会保险基金监管软件,并逐步进行联网应用。我市各县(市、区)的联网应用,纳入“十二五”开局之年的2011年完成,逐步实现对基金风险事前防范、事中预警和事后问责的信息管理机制,“十二五”期间,我市社保基金的安全管理将实现新跨越。
  (八)加快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建设。为加强对用人单位劳动用工行为的监管,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要求,我市逐步建立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网络化(下简称“两网化”)管理体制,即对劳动保障监察管辖区域实行网格化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劳动保障监察基本信息数据库,实现网络化管理,从而形成覆盖城乡的劳动用工监控网,建立统一规范、高效便捷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信息联系和监控管理平台,实现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由被动反应式向主动预防式转变,监管方法由突击性、专项性整治向日常规范监管转变,监管手段由传统的步行、眼看、手写的经验式,向以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为依托的现代化监管模式转变。我市作为全国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建设试点城市,这项工作在前两年调研探索的基础上已取得了突破,管城回族区、新密市的“两网化”建设经验,得到了国家劳动保障监察的肯定。“十二五”期间,我们应当抓住有利时机,持续推进。
  (九)改扩建12333系统。搭建1233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平台。12333电话咨询服务系统是按照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保障电话咨询服务系统建设指导性意见》的要求设计开发。系统将接入功能、导航功能、自动语音查询功能、人工座席服务功能等多项功能紧密联系起来,为老百姓提供了了解政策、维护权益、反映问题的窗口,深受老百姓欢迎。越来越多的市民和外来务工人员拨打12333服务热线。根据群众使用的意见反馈和工作实际情况,“十二五”期间,计划对12333服务机型改扩建,改扩建后的座席数量将达到100个,并且实现24小时人工服务;可以实现利用个人账户查询各项社会保险数据信息、电话办事、电话调查、舆情反馈等;工作场所面积2000平方米。提高郑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水平,推进政务公开,建立高效、便捷、合理的电话咨询服务系统,更加广泛地收集社情民意。
  五、“十二五”期间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继续深入推进就业工作
  1.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多形式促进就业。落实促进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将做好城乡就业工作列入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目标,层层分解就业目标任务,逐级落实目标责任。实施以经济发展带动就业战略,实现经济发展与促进就业的良性互动。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在安排政府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时,要把就业岗位增加和人力资源配置作为重要内容,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和农民工等群体就业。保障就业专项资金需要,提高资金使用效能。重点保证各项就业政策补贴、小额贷款、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信息网络建设和基层就业服务机构工作经费等相关资金的支出。完善和落实就业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小额担保贷款、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等政策,简化优惠政策审批手续,坚持集中办事制度,加快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和各项补贴的落实。
  2.推动全民创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全面落实推动全民创业的政策措施,合理运用创业专项资金,确保全民创业活动深入开展。大力开展创业培训。进一步加强创业培训管理,扩大创业培训范围,严格创业培训工作程序,确保创业培训质量。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力度。积极筹措小额贷款担保基金,扩大发放规模,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小额担保贷款发放任务的落实和到期贷款的及时回收。结合大学生村官创业、千村万店工程等新农村建设项目,落实妇女创业优惠政策,大力推进县(市)级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强化公共创业服务。健全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加强公共创业服务机构建设。组建创业辅导专家队伍,建立创业项目库和全民创业服务网站,推动创业孵化园区和实习基地建设。
  3.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强化就业服务。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完善网络系统,实现就业信息省市及县(市、区)的有效对接。加强基层平台建设,使就业服务向基层和农村延伸,形成公共就业服务的全覆盖、均等化。开展好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积极开展“春季就业援助”、“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为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等群体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服务。
  4.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开展职业指导进校园活动,组织专家深入高校开展就业政策宣传、就业形势报告和职业指导活动,帮助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提高求职能力。搞好专场招聘活动。积极收集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信息,组织企业开展专场高校毕业生招聘活动,帮助高校毕业生尽快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加强与全国知名高校的联系沟通,签订合作协议,和高校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引进我市急需的紧缺专业毕业生。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结合扩大内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振兴规划,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畅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拓展基层就业空间,开发一批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层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继续实施“高校毕业生进社区、服务农村”计划和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等基层就业项目,完善对项目期满人员的就业政策措施。
  5.统筹做好“4050”等就业困难群体援助工作。积极开展“4050”人员、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等就业困难人员的专项援助活动,对就业困难人员进行“一对一”就业帮扶,并落实好有关补贴政策。实施“零就业家庭”专项援助计划,确保每个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每年开发一定数量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统筹做好其他各类群体的就业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残疾人、妇女、复员退伍军人就业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刑满释放和解除劳教人员的就业服务工作;做好台港澳居民在郑就业管理工作。
  (二)完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
  1.社会养老保险。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随着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企业和个人对养老保险认识逐步提高,应当抓住有利时机,加快研究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职工、原“家属工、五七工”和城镇无收入老年居民的养老保险问题,做到应保尽保。同时,加强社会保障基金征缴,实行目标管理,把任务列入各级政府年度考核目标,加强社会保障稽核清欠,建立专项公示制度和企业参保缴费诚信制度。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实现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100%。继续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建立我市跨地区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法和操作规程。根据国家、省有关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政策精神,完善出台《郑州市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暂行办法》,探索建立“补偿+分配+保障+就业”的新型保障模式,确保失地农民的保障和生活问题,实现“可持续生计”,完善我市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长效机制。以“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原则,继续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落实。
  2.工伤保险。继续贯彻实施《郑州市高工伤风险企业农民工工伤保险办法》,以高风险企业和农民工为重点行业和重点人群,进一步推进农民工参保工作。加强对事业单位参保情况的调研,研究制订机关事业单位参加工伤保险办法。积极发挥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的作用,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切实推进工伤保险扩面工作。加大解决“老工伤”问题和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工作力度。在全市范围内组织“老工伤”人员情况调查,推进“老工伤”问题早日解决。抓紧起草市级统筹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确保按照“六统一”的标准,实现工伤保险市级统筹。积极开展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工作试点。抓紧研究制定工伤预防费提取、使用、管理、监督办法和制度,探索制定工伤康复价值评估、康复过程监管、康复效果评价等工作制度。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