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水平行政和后勤技术服务队伍建设。提高行政和后勤技术服务人员政策水平、专业能力水平、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能力。通过专门提供挂职锻炼岗位、提供开放式培训进修机会、提供轮岗交流机会等措施,迅速提升该支队伍素质、水平。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专门管理机构,解决专业人才的组织、培训和项目开拓、市场开拓渠道问题;探索形成以政府引导为主体的风险基金引入机制和财富成果分享机制;探索形成教师个人、团队和学校“风投”成果、财富按贡献比例分享机制;探索形成“股权”、“期权”激励等有效激励机制。激励大批科技成果转化人才脱颖而出,解决该类人才奇缺的燃眉之急。
加强为社会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加快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熟悉终身教育、适应社会需求的骨干教师。在积极为在职人员、社区居民、进城务工人员、失业人员、老年人、残疾人、农民、妇女及未就业毕业生等全体社会成员,开展基本素质、职业技能、就业能力、家政知识、休闲文化等多层次、多样化的终身教育教师队伍中,建设“具有品牌特色、普受百姓欢迎”的教师团队。
四、制度保障与政策举措
(一)引才环节:构建以用人自主权为核心的政策环境
以落实用人自主权为核心,注重政策环境的营造和配套,鼓励各级教育部门千方百计用好优秀人才,加强教育系统对人才的集聚、吸引力。
1.促进师资队伍来源国际化和多元化。出台基于包括国际交往能力、国际学科、专业标准等国际人才标准的人才引进政策。
2.落实国际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包括出入境和长期居留乃至技术移民、税收、保险、住房、子女入学以及重大科技项目承担和院士评选、政府奖励等各个方面政策。
3.扩大学校聘请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和政府机关等社会人才的自主权。逐步增加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各类高级专业人才比例,减少直接从高校应届毕业研究生中招聘教师的比例。
4.制定保障社会人才权益的政策。社会人才纳入教师队伍统计范围。打通行业、企业教师进入各类院校任教渠道,建立社会人才单独的全、兼职教师聘任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设立面向社会创新人才的客座研究员岗位,实施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
(二)育才环节:以自主培养为重点的教师能力提升与开发
形成教育系统内部由学校自主培养为重点的多种模式教师能力提升和开发机制,与全社会共同形成师资队伍培训一体化格局。
1.完善基础教育以带教、研修、专业引领和实践历练为主要内容的校本研修制度。
2.完善高校教师培养体系。包括在职攻读研究生、进入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和访问学者等。
3.完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培养体系:建立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的资格标准和评价体系,完善专业教师职务系列和技术职务评审制度。包括教师聘任、使用、培训、调控、评价等培养机制;校本教师培养培训体系;职业教育人才专业能力提升与开发体制。
4.设立“上海高校教师出国留学专项经费”,建立上海高校教师海外交流访学制度。将高校教师出国交流访学情况作为教师考核与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利用国际合作教育资源建设上海高校师资培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