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积极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加快制定循环经济的行业和社会标准,大力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循环生产、产业循环组合和社会循环消费。以骨干企业和市级以上开发区为重点,建成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工业废水回用等15个循环经济产业链。积极实施一批重点节能和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在省内率先建成一批循环经济企业、基地和园区。全力组织实施清洁生产企业示范工程,重点在冶金、化工、机械等制造业领域和农业、建筑、交通等领域开展清洁生产,每年完成清洁生产审核企业不少于150家。到2015年,重点农业、工业、服务业园区建成循环经济园区,太湖沿岸纵深5公里范围内全面建成循环经济带。
(七)低碳生活消费模式创建工程
1.构建低碳生活理念。开展“低碳社区”、“低碳学校”、“低碳乡镇”等系列创建活动,动员全社会关注气候变化,节约资源。开展“低碳社会宣传月”、“低碳节能救地球”、“居家生活低碳秀”等宣传实践活动,动员市民群众人人争当“低碳生活模范”。发动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使全民养成节水、节电、节能、减碳的生活消费习惯。引导市民实行一次性住房装修到位,逐步降低或杜绝一次性用品使用,有效节省材料和资源。普及低碳生活方式,打牢全社会的低碳文明意识基础。
2.降低生活消费能耗。推广自然采光、雨水再利用等节能技术在低碳建筑的应用,严格控制城市灯光设施管理制度,合理调整区域内城市经营性灯光设施、户外光感灯光设施的夜间亮化时间。以降低夜间光污染和节能为原则,优化城市亮化工程的方案。通过优化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增加建成区广场和道路用地中透水面积的比重,改善城市热岛效应,提高工矿企业冷却水循环利用率,减少城市热源排放,降低能源消耗。逐步取缔一次性餐具、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重点取缔一次性餐具的使用。限制过度包装。推行绿色采购,进一步扩大节能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范围,确保列入政府采购目录的绿色产品占到50%以上。
(八)碳汇产业发展工程
1.提升碳汇能力和质量。深入开展城乡绿化造林,加强绿道网和公园绿地建设,加大湿地保护和沿山体、沿河道绿化力度,发展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增加林木覆盖率,维持生物多样性,优化林木种类。加快林业产业集聚,打造林业科技产业园。加快培育吸收二氧化碳能力强的树种和品种,探索构建二氧化碳吸收储存能力强的营造林模式和林分改造模式。
2.大力开展碳汇造林。探索建立区域性森林碳汇交易平台,鼓励大型企业、组织、团体出资营造碳汇林或自愿购买森林碳汇。
(九)低碳试点示范工程
1.加快“无锡中瑞低碳生态城”建设。高标准建设“无锡太湖新城·国家低碳生态城示范区”,全面贯彻落实《无锡中瑞低碳生态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力争三年内将中瑞低碳生态城基本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低碳生态示范城。
2.开展全市低碳经济试点。在全市范围内从地区、园区、企业三个层面广泛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工作,通过试点形成一批有带动示范效应的低碳地区、低碳园区和低碳企业。
(十)低碳发展支撑体系建设工程
1.实施低碳专门人才和核心技术人才引进战略。依托“530”计划、“无锡千人计划”和国家级“人才特区”建设,打造一支优秀的低碳专门人才队伍。努力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低碳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对引进的国内外低碳技术高端人才,给予创业启动资金、创业投资、资金担保和收益回报等政策优惠。
2.支持低碳技术开发应用。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重点支持低碳清洁能源技术、二氧化碳捕集、运送、埋存和有效利用技术、智能电力系统开发和电力储存以及提高能效的相关技术等。加强排放监控技术和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工艺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清洁汽车技术和汽车尾气控制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积极开发工业固体废物高效利用技术。组织实施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发电以及与建筑一体化的光伏屋顶、光伏幕墙等重大科技成果应用示范项目。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低碳实验室,引导其面向应用、面向企业,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低碳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密切跟踪低碳领域技术进步最新进展,积极推动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或与国外的联合研发。
3.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制度。研究制定“碳排放交易办法”,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平台,试点运行碳排放交易,形成较完善的碳市场服务体系。探索节能量和节水量指标交易,积极推进林权交易。支持在绿色产业领域的创业活动,培育、扶持一批实力雄厚、具有核心技术的节能减排市场服务机构,为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的节能节水改造提供第三方审计、诊断、设计、改造、运行、管理等服务。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