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结合项目实施,提高转化率。在“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百、千、万”、“三下乡”科技服务活动的带动下,采取农科教三结合、市县乡联动,全市农业系统组织市、县、乡1500多人次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培训农民技术骨干。通过抓绿色证书培训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农民远程培训工程,为基层干部和农民“出点子、抓种子、教法子、做样子、探路子”,培养造就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懂科学、善经营,能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提高了培训的可操作性。
(四)创新培训机制,调动各种培训资源
各地在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中,推行“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政企携手”的新型培训机制。农业部门在充分利用农牧业技术服务体系和农广校、职业学校以及共青团、妇联等政府可调控教学资源的同时,积极探索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参与培训,不断创新农业、教育、科研部门和社会力量办学的多元化的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机制。大邑县通过依托裕邑丝绸公司开展培训,在悦来、新场、晋原、青霞等乡镇建立蚕桑基地18000亩,农户采用先进的蚕桑种养技术,蚕茧质量、产量明显提高,带动了蚕桑产业的发展。崇州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与崇州市蔬菜协会、布朗李协会、食用菌协会、崇州市畜牧兽医工作者协会联合,分别在三江、公议、桤泉等乡镇举办蔬菜、布朗李、食用菌等特色种植培训班,对各乡镇养殖户、畜禽产品生产基地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加大了三江镇和隆兴镇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两个镇的蔬菜、食用菌、果树面积逐年扩大。特别是三江镇仅蔬菜就发展到4000多亩,中药材500多亩。
(五)认真开展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见成效
在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实施县金堂、双流的带动下,按照“分类培训、服务产业、注重实效、创新机制”的原则,把思想素质好、身体健康、有转移就业愿望,并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中青年作为主要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对象。在培训专业的设置上,立足于本区域经济、以市场为导向、科技和教育资源的现状,围绕农村二、三产业和特色产业,大力实行“订单”培训,精选了十多个专业作为培训的主要专业,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开展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如青壮年农民、农村妇女、农民企业家等,开设 “计算机应用”、“家政服务”、“机械加工”、“农产品加工”、“园艺与插花艺术”、“农家旅游与酒店宾馆服务”等分类培训班;在培训内容上,加强了对《
劳动法》、《
安全生产法》、《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卫生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以增加务工农民的遵纪守法意识、自身合法权益保护意识,并把《进城务工指南》和政策法律的培训作为所有专业必学的基础课,结合案例和实践教学,使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学了能用,用能致富,引导农民有序转移。据统计,全市农业系统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引导性培训26.76万人次,农民职业技能培训6.69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