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突出抓好土地集中集约适度规模经营,着力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认真总结近年来我市按照“三个集中”的原则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不断创新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加快产业发展,强化产业支撑,实现集约集中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加快适应农民集中居住后生活方式转变的需要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把农业项目的规划实施与土地整理、拆院并院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统筹推进,把灾后重建中住房联建的经验和办法融入到农业产业发展上,认真总结和大力推广“小业主、大园区”、“田间股份制”、“土地银行”、生产“代管制”及农业设施“租赁制”等生产经营管理模式。会同相关部门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指导区(市)县扎实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制定出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价格评估办法,加快推进和建立健全市、县、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加强与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的合作,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进场交易的指导、监管和服务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力争基本建成覆盖各区(市)县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管理信息系统。完善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补偿机制,围绕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农业,推进土地集中集约适度规模经营。全市耕地流转面积新增50万亩。
三、突出抓好农业招商引资,不断开拓农业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根据国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增投资方向和重点,结合灾后重建规划,重点推进382个农业灾后重建和拉动内需项目的落实。充分利用“西博会”、“全国农产品交易会”和“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平台,加强农业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强化项目的收集、包装和推介工作。会同相关部门和区(市)县,加快推进上海、福建、重庆有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冷水鱼基地恢复重建和猕猴桃、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等项目合作。会同相关部门和区(市)县进一步完善落实各项农业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健全与工商企业、商会等的协调联络机制,促进工商资本、社会资金进入农业领域。全市新引进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农业项目45个,实际到位市外资金25亿元。会同有关部门和区(市)县办好“2009成都国际茶业大会”。
四、突出抓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不断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促进农业生产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运用,进一步强化农民科学种养技术培训,提高农业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新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农业(畜禽)新品种60个,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80项;推动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全年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1100户,辐射带动农户2.2万户;新增农机总动力3.4%以上;推广水稻机械化插秧20万亩,农机耕作1200万作业亩,机械收割230万亩。继续会同市农林科学院和温江区,推动中国西部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积极推动中国西部农机产业园区方案出台和报批。进一步加大对成都麻羊、金堂黑山羊、成华猪、四川白鹅、彭州黄鸡等优良品种资源的保种选育工作力度。
五、突出抓好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着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适应农民集中居住后生活方式变化要求,配合相关部门推进村级综合配套改革,完善村级治理机制,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出台成都市村组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办法,加快推进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发展,重点抓好100个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示范工作。着力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重点发展农机、植保、水利等田间作业服务型的专业合作组织;注重提升办社质量,以产权为纽带,以效益为核心,突出抓好100个市级示范合作社发展工作,着力打造20个年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上、带动农户1000户以上的市级龙头合作社。全市加入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比例达到15%,提高3个百分点。继续会同有关部门和蒲江、大邑、双流等县深入探索以县为单位组建农民合作联社和产业行业协会的方法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