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根据测试要求,改变被测发射机工作频率,重复a)至b)的测试过程。
7.2.4 邻道功率比
7.2.4.1 概述
在采用离散信道间隔的无线移动业务中,发射机在规定的调制条件下总输出功率中落在任何一个相邻信道的规定带宽内的那一部分功率与落在指配信道规定带宽内的功率比值。
7.2.4.2 测量方法
图4 邻道功率比测试(略)
按图4所示连接方式连接测试系统,测量设备采用拥有测量邻道功率比功能的频谱分析仪或综合测试仪。测试程序如下:
a) 发射机以最大功率状态工作,调节音频信号发生器,用测试信号M2 调制被测发射机,固定衰减器以及测量设备的内部衰减器选择合适量值,以确保测量设备工作在线性动态范围内;
b) 设置测量设备参数,使用“均方根值(RMS)”检波方式,分辨率带宽选择100Hz,视频带宽选择1kHz,信道间隔为12.5kHz,信道带宽为8.75kHz,中心频率为被测发射机的工作频率;
c) 由测量设备分别测试获得fc±12.5kHz 信道,fc±2×12.5kHz 信道对应的邻信道功率比ACPR(dB)(fc 为被测设备工作频率),测试结果不得超过第5.2 节规定的邻道信道功率比的指标要求;
d) 根据测试要求,改变被测发射机工作频率,重复a)至c)的测试过程。
7.2.5 杂散
7.2.5.1 概述
杂散发射是指除了载波及其发射带宽附件的调制分量外,在离散频率上或在窄频带内存在的无用电磁发射信号,降低其发射电平而不会影响有用信号的传送。这些杂散发射分量包括谐波、非谐波分量及寄生分量。杂散发射的测量包括:
a) 传导杂散发射,是指通过设备天线端口以传导方式进行测试的杂散发射测量;
b) 辐射杂散发射,是指通过设备机箱端口以辐射方式进行的杂散发射测量。
7.2.5.2 测量方法
7.2.5.2.1 传导杂散发射
按图4所示的连接方式连接测试系统,测量设备选用频谱分析仪。传导杂散发射的测量频段为
9kHz~12.75GHz,发射机工作频率点左右2.5倍信道间隔(2.5×12.5kHz=31.25kHz)的频段范围为传导杂散发射的免测频段。频谱分析仪的分辨率带宽/视频带宽设置应按表6所示进行。
表5 传导发射杂散指标要求(略)
表6 a用于频率偏移范围外的杂散辐射测量参考带宽(略)
表6 b 用于接近工作在1GHz以下的设备发射频率参考带宽(略)
表6 c 用于频率范围在1GHz以下的设备发射频率参考带宽(略)
a) 被测设备工作频率为中间频率,发射机不调制并以最大功率状态工作,固定衰减器以及频谱分析仪内部衰减器选择合适量值,以确保频谱分析仪工作在线性动态范围内;
b) 按照表6 所示的各个频段设置频谱分析仪的起始频率和终止频率,频谱分析仪的分辨率带宽设置和视频带宽设置要与表6规定的内容相一致;
c) 频谱分析仪检波方式设置为正峰值检波,在各个测试频段搜索杂散信号,每一个杂散信号的功率不得超过第5.2节规定的传导杂散发射的指标要求;
d) 发射机以最大功率状态工作,调节音频信号发生器输出电平以产生发射机电性能测试标准试验输入信号,重复a)至c)的测试过程。
7.2.5.2.2 辐射杂散发射
辐射杂散发射的测试频段为30MHz~4GHz,发射机工作频率范围左右2.5倍信道间隔(2.5×12.5kHz=31.25kHz)的频段范围为传导杂散发射的免测频段。频谱分析仪的分辨率带宽/视频带宽设置应按表6所示进行。
测试程序如下:
a) 被测设备工作频率为中间频率,发射机不调制并以最大功率状态工作,采用附录A 所描述的测试场地和测试过程,频谱分析仪检波方式设置为正峰值检波,在各个测试频段搜索杂散信号,
每一个杂散信号的功率不得超过第5.2节规定的辐射杂散发射的指标要求;
b) 发射机以最大功率状态工作,调节音频信号发生器输出电平以产生发射机电性能测试标准试验输入信号,重复a)的测试过程。
7.3 接收机电性能参数测量方法
7.3.1 最大可用灵敏度
7.3.1.1 概述
在规定的频率和规定的调制下,使接收机输出端产生指定误码率为1%的最小输入信号电平。
7.3.1.2 测量方法
图5 最大可用灵敏度测试(略)
按图5所示连接方式连接测试系统,测试程序如下:
a) 将调制信号发生器输出信号设为M2,工作频率为被测接收机的接收频率;
b) 接收机解调后的数据与M2进行比较得出误码率,误码率测量仪显示误码率读数;
c) 调整接收机的输入信号的电平,使得接收机解调后产生的数字误码率为1%,记下此时的输入信号电平。
d) 步骤b)所记录的电平即为误码率为1%下的最大可用灵敏度(emf),用dBuV表示。
e) 上述测试过程获得的被测接收机的最大可用灵敏度不得超过第5.3节规定的接收机参考灵敏度的指标要求。
f) 根据测试的需要,改变接收机的接收频率,重复以上步骤。
7.3.2 邻道选择性
7.3.2.1 概述
在无线移动业务并采用离散信道间隔条件下,由于相邻信道的无用信号汇合到接收机输入端,使得高出最大参考灵敏度限制值3dB的有用信号产生的误码率下降到1%时,无用输入信号电平与参考灵敏度极限值之比称为邻道选择性,以dB为单位表示。
7.3.2.2 测量方法
图6 邻道选择性测试(略)
按图6所示连接方式连接测试系统,测试程序如下:
a) 关闭无用射频信号发生器输出,确保双信号汇合网络的阻抗匹配。信号源A 提供的有用信号处于接收机的额定频率上,以信号M2 调制,信号源B 提供的干扰信号处于接收机的额定频率上,以信号M4 调制;
b) 最初,信号源B(无用射频信号)关闭(维持输出阻抗);设置信号源A 的有用信号幅度为:比在此码速率下的最大有用灵敏度的限制值高3dB;
c) 打开干扰信号源B,使其频率偏离接收机额定频率12.5kHz,并调节干扰信号源B 电平值,直到获得10-1或更差的误码率;
d) 以1dB为步进值降低干扰信号,直到获得10-2或更好的误码率,记录干扰信号B 的电平;
e) 将干扰信号频率在原来基础上以±12.5kHz 的间隔替换,重复b) c);
f) 分别计算步骤b)中到达被测接收输入端口的绝对有用射频信号电平和步骤d)中到达被测接收输入端口绝对无用射频信号电平,无用信号电平与有用信号电平之比即为邻道选择性的测试
结果,测试结果不得超过第5.3 节规定的邻道选择性的指标要求
注1:有用射频信号发生器输出测试信号为M2
注2:无用射频信号发生器输出测试信号为M4
注3:双信号汇合网路的构造可见GB 12193-1990中的4.7。
7.3.3 共信道抑制
7.3.3.1 概述
在无线移动业务并采用离散信道间隔条件下,由使用频率与有用信号标称频率之差小于等于12%信道间隔频率值(即:偏离有用信号标称频率±1.5kHz)的无用信号汇合到接收机输入端,使得高出最大参考灵敏度限制值20dB的有用信号产生的误码率下降到1%时,无用输入信号电平与参考灵敏度电平之比称为共信道抑制,以dB为单位。
7.3.3.2 测量方法
a) 关闭无用射频信号发生器输出,确保双信号汇合网络的阻抗匹配。信号源A提供的有用信号处于接收机的额定频率上,以信号M2 调制,信号源B 提供的干扰信号处于接收机的额定频率上,以信号M4 调制;
b) 最初,信号源B(无用射频信号)关闭(维持输出阻抗);设置信号源A的有用信号幅度为:比在此码速率下的最大有用灵敏度的限制值高20dB,记为X (dBm) ;
c) (例如:在常规条件下,当码速率为4800bps 时,最大有用灵敏度的限制值为3dBuV,那么,在此处,信号源A 的幅度X =3+20=23dBuV。码速率改变时,此处A 的幅度也相应地改变)
d) 打开信号源B,调整干扰信号电平直到获得10-1或更差的误码率;
e) 以1 dB 为步进值降低干扰信号,直到获得10-2或更好的误码率,记录干扰信号B的电平,记为Y(dBm);
f) 将干扰信号频率在原来基础上以±12 %的CSP 的间隔替换,重复c),d);
g) 在d)和e)中,将会得到3个Y 值,取最小的一个,计算结果:Y-X (dB)。
7.3.3.3 指标要求
表7 共信道抑制指标要求(略)
7.3.4 杂散响应抗扰性
7.3.4.1 概述
接收机在任何其它频点上存在干扰调制信号,在未超出给定的降级限定的情况下,接收有用信号的能力。它表示为使得高出最大参考灵敏度限制值3dB的有用信号产生误码率下降到1%时,无用输入信号电平的大小(单位:dBm / dBuV)。
7.3.4.2 测量频点规定
杂散响应可能出现在间隔2个工作信道之外的任何离散频率点上,而且任何频率的杂散响应抗扰性均不允许超过第5.3节规定的杂散响应抗扰性的指标要求。但在实际测量中,接近接收机工作频率的某个指定频段和指定频段外的某些离散频率,其出观杂散响应的概率远高于其他频率。本测量方法指南就是确定指定频段的频率范围和某些离散频率点.作为杂散响应抗扰性测量的主要频段和频率。
7.3.4.2.1 指定频段的频率范围确定方法(略)
7.3.4.3 测量方法
图7 杂散响应抗干扰测试(略)
a) 关闭无用射频信号发生器输出,确保双信号汇合网络的阻抗匹配。信号源A提供的有用信号处于接收机的额定频率上,以信号M2 调制,信号源B 提供的干扰信号处于接收机的额定频率上,以信号M3 调制;
b) 最初,信号源B(无用射频信号)关闭(维持输出阻抗);设置信号源A的有用信号幅度为:比在此码速率下的最大有用灵敏度的限制值高3dB,将无用射频信号发生器提供的无用测试信号加到双信号汇合网络的B 端;
c) 打开信号源B,依据第7.3.4.2.1 节,以5kHz 为步进选择指定频段范围内的测试频率点。依据第7.3.4.2.2 节,选择指定频段范围外的离散频率点( fff )为测试点。逐个改变无用信号的测试频率点,找出使误码率恶化的测试频率点,并列表记录这些频率点,获得杂散响应频率
表;
d) 对步骤c)获得的杂散响应频率表,分别在每个杂散响应频率上调节无用射频信号发生器输出信号电平,以1dB为步进值降低干扰信号,直到获得10-2或更好的误码率,记录干扰信号B的电平值,用dBuV 为单位表示。
在条件支持的情况下,还需进行扫杂散点测试: 干扰信号源B的信号频率从100kHz 到2GHz(额定频率≤470MHz)或从100kHz到4GHz(额定频率>470MHz)频率范围内,以20%CSP 为步进值,重复该测量;
在干扰信号源B的信号频率从100kHz 到2GHz(额定频率≤470MHz)或从100kHz 到4GHz(额定频率>470MHz)频率上重复该测量;
测试下的设备的杂散响应抑制是步骤d)中记录数值中的最小值
e) 步骤d)中所记下B的电平值即为所测试的值,其指标为<76.0dBuV。
7.3.5 互调响应抗扰性
7.3.5.1 概述
互调响应抗扰性是指接收机抗拒与有用信号频率特定关系的两个无用输入信号在接收机输入端由于互调造成的干扰的能力。它表示为高出最大参考灵敏度限制值3dB的有用信号产生误码率下降到1%时,无用输入信号电平的大小值(单位:dBm/dBuV)。
按照图8所示连接方式连接测试系统。
7.3.5.2 测量方法
图8 互调响应抗干扰测试(略)
a) 关闭无用射频信号发生器输出,确保三信号汇合网络的阻抗匹配。将有用射频信号M2 发生器提供的有用测试信号加到三信号汇合网络的A 端,信号源B 提供的第一个干扰信号调至比接收机额定频率高25kHz的频率上,且不加调制。信号源C提供的第二个干扰信号用信号M3来调制,并将之调整到比接收机的额定频率高50kHz的频率上;
b) 最初,信号源B 和C(干扰信号)关闭(维持输出阻抗),设置信号源A的有用信号幅度为:比在当前码速率下的最大有用灵敏度的限制值高3dB;
c) 打开信号源B 和C,两个干扰信号的电平要保持一样,并调整它们以获得10-1或更差的误率;
d) 以1dB 为步进值降低干扰信号,直到获得10-2或更好的误码率,记录该干扰信号电平;
e) 在信号源B的干扰信号比有用信号频率分别低25kHz/50kHz/高50 kHz的频率上,而信号源C
f) 的干扰信号比有用信号频率分别低50kHz/100kHz/高100kHz 的频率上,重复该测量;
g) 在上述c)、d)步中,将会记录到4 个值,取最小的一个即为互调响应抗扰性的测试结果;
h) 测试结果不得超过第5.3 节规定的互调响应抗扰性的指标要求。
7.3.6 阻塞
7.3.6.1 概述
接收机在除去杂散响应或邻信道的频率上干扰输入信号存在的情况下,接收有用调制信号的能力。
7.3.6.2 测试方法
a) 关闭无用射频信号发生器输出,确保双信号汇合网络的阻抗匹配。信号源A提供的有用信号处于接收机的额定频率上,以信号M2 调制;信号源B提供的干扰信号处于接收机的额定频率,不加调制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