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从业人员占社会总就业人员10%左右,占服务业从业人员30%左右;
--游客在苏州平均停留时间每年提高0.1天以上;
--游客对苏州旅游的首选度和满意度显著提升,平均重游率占30%以上。
4.旅游产业规模目标
--新增中外合资或外商独资旅行社3~5家,5家旅行社进入全国百强旅行社前50位;
--国际著名酒店管理品牌达到20个以上,新增四星级以上饭店30家左右;
--新增国家5A级景区3~5家,新增4A级景区10家以上,重点建设10个年接待量200万人次以上的旅游景区,新增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3~5家;
--新增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10~20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30~50家。
三、工作重点
国际发达旅游城市发展特点显示,旅游就是一个地区或城市品牌的“代言人”。根据苏州旅游发展现状,我们必须坚持国际化视野和品质优先的理念,在旅游产品体系、城市环境、服务功能、宣传营销、企业竞争力提升、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确定今后几年苏州旅游的工作重点。
(一)优化旅游产品体系,提升旅游产品质量
苏州旅游产品丰富多彩,但存在产品主题不够鲜明,线路组合能力不够强,项目品质参差不齐等问题。因此,必须着力优化旅游产品体系,确立“文化苏州,精致生活”为苏州旅游产品的主打品牌,以“传统和现代,艺术和生活”这两条主线来串联苏州旅游产品。构建以观光产品为基础,休闲度假和高端商务产品为重点,其他特色专项产品为补充的旅游产品体系,有效组合旅游线路,不断提高旅游产品质量。
1.着力开发重点旅游产品
--继续优化以古典园林等世界遗产为代表的世界级旅游产品系列;推进苏州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创建具有浓郁苏州文化和风情的特色街、区,真正在旅游产品上体现“城市即旅游,旅游即城市”的理念;
--做足“水”文章,围绕环城河、太湖、石湖、金鸡湖、阳澄湖、尚湖、长江、大运河等,开发水上旅游产品系列;
--创造条件,吸引和鼓励各方资本开发具有唯一性和轰动性,且带动性强的湿地、山地、森林、岛屿等自然生态旅游产品,以及大型度假中心、主题文化民俗村等;
--各地区、各部门依据相关旅游规划,结合自身资源条件和市场条件,自主开发或引进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旅游产品;
--针对特殊爱好群体,开发徒步、运动休闲、自行车、山地户外运动、园艺、刺绣、烹饪、生活体验、养生健疗等专项旅游产品系列;
--充分利用苏州良好的经济发展条件和区位优势,深度开发工业、商务、会展及其延伸旅游产品系列;
--加强旅游纪念品和旅游商品的研发工作,建立旅游纪念品体系,提高旅游商品消费在整个旅游消费中的比重,提升旅游综合经济效益。
2.跨区域组合精品旅游线路
--各地区加强合作,打破地域界限,以产品的互补和特色展示为重点,将旅游产品由点串线,形成多条有市场竞争力的经典旅游线路;
--针对国际旅游市场和国内远程旅游市场,精心策划上海和苏州旅游产品融合互补的旅游线路;
--充分发挥旅游企业,尤其是旅行社在旅游线路组合中的龙头作用,增强产品组合的可操作性,鼓励旅行社开发苏州深度旅游产品体系;
--根据苏州旅游产品的主打品牌,适时开发主题旅游线路。
3.稳步提高旅游产品服务质量
--对已有旅游产品从提高游客的舒适度出发,进行持续深入的完善工作,追求产品和服务的精细化,体现苏州优雅、精致的文化精髓;
--细化和深化现有旅游服务标准,使之成为旅游服务质量的基本保证,根据市场需要及时推进新标准的创设和老标准的延伸工作;
--加强对旅游相关企业和单位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意识,在标准化基础上,鼓励个性化服务,推出特色服务项目和服务规范,提高产品的软件服务质量;
--提倡符合国际消费习惯的服务方式,以国际知名品牌酒店为突破口,吸引更多海外旅游企业在苏州设立公司,推广符合国际惯例的旅游服务方式。
(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服务功能
中国著名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是苏州的城市定位,改革开放30年来,城市功能改善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与国际著名旅游目的地城市相比却还存在着不小差距。必须在城市建设中充分考虑旅游发展的功能性需求,凡涉及旅游的基础设施项目应列入全市年度建设计划,结合城市改造加以完善。
1.完善城市旅游基础设施
--加强道路交通、车站、停车场(特别是旅游景区点周边)、码头等公共交通建设,建立全面的、完善的和易识的旅游交通标识系统,以及覆盖面广、使用性能完好的无障碍通道;
--完善旅游景区连接线道路建设,将景区道路连接线工程纳入全市公路交通网络规划和乡村道路建设规划,增加旅游交通投入;
--实施公共厕所升级改造工程,在主城区及各市(区)城区范围内新建公共厕所均达到三星级以上标准;结合市政改造工程,重点改造特色街区和旅游景区周边的公共厕所;
--在城市改造和市政建设中,优先考虑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形成旅游集散中心网络。
2.完善旅游服务功能
--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开设连接城乡旅游专线车和城市旅游观光车线路;
--推进城市旅游信息化管理,制定旅游信息化标准,优化旅游目的地网站服务功能;加快全覆盖无线宽带网建设;
--完善市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中心、各市(区)分中心和重点旅游企业咨询点三级服务网络;
--建立旅游呼叫中心,为旅游者提供旅游问讯,接受旅游投诉,发布旅游安全提示,参与旅游救援等服务;
--制订、设计并实施标准化旅游资源、旅游景区、旅游服务点(住宿、餐饮、购物等)等标志系统,形成体系化标志牌类型;
--完善社会餐饮、购物、娱乐场所的空间布局,形成各具特色的餐饮、购物、娱乐街区,满足包括团队旅游在内所有旅游者进出的通达性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