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江淮分水岭地区综合治理开发工作的意见

  (五)培壮龙头,进一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围绕农业产业化“522”提升行动,着力培植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努力使省级龙头企业和市级龙头企业分别达到25个和100个。积极组织龙头企业参加全国性农副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扩大市场知名度;引导龙头企业创立名牌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积极培育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按照政府支持、农民自愿、市场运作、多元发展、逐步推进的要求,每个县市区组建5-10个上规模的主导产业、特色产品行业协会,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按照“一个龙头、一个产业、一个协会、一片基地”的模式,每个县市区抓好3-5个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引导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培育农民经纪人和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鼓励和引导农民经纪人和农村致富带头人领办、创办各类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走联合壮大之路。
  (六)置换土地,进一步积极探索治理开发的新载体
  江淮分水岭地区具有明显的土地资源优势和巨大的开发潜力。在把握好科学规划、严格保护耕地、保障农民权益等原则基础上,结合新农村建设,加速土地置换步伐,推动整村推进工作。每年土地置换不少于3000亩,逐年推进。坚持规划的科学性,因地制宜地规划好岭区内村庄布局和产业布局,农田保护和生态保护。坚持发展的自主性,逐步探索在项目引领下,整合项目资金,并引入社会、工商资本参与,保持工作的活力。坚持耕地保护原则,即土地整理多出的土地,首先用于耕地保护,做到占补平衡。通过土地置换,整村推进,切实解决城市发展 “缺地”、新农村建设“缺钱”、耕地保护“缺动力”和城乡统筹“缺抓手”等问题,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平台,为城乡统筹奠定基础,为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创造条件,为建设新农村创新模式,形成以规划建设新农村、以产业富裕新农村、以资源服务发展新农村的良性发展格局。
  (七)承东启西,进一步主动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
  要从思想上、产业上和制度上与东部全面对接,主动接受东部地区的辐射,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强化服务功能,主动建好“三个园”:一是加速农业的渗透功能,培育、壮大岭区的特色产业,发展适宜的加工业,建好“新型产业园”。到2012年,岭区努力打造承接产业转移新型工业园1-2个,申报省级产业集群专业镇3-5个。二是以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产业资源作为东部地区的补充,以生态资源和地域文化资源为着力点发展旅游农业、生态观光农业、休闲度假农业和森林旅游人家,拓宽岭区的服务功能,将岭区全力打造为东部的“魅力后花园”。重点建设和培育凤阳县小岗村观光农业园、南谯区施集镇九天峰观光农业园、滁州市大柳种羊场观光农业园、凤阳县凤阳山生态循环农业园等。三是发展优势蔬菜产业,强化蔬菜基地建设,建好“绿色蔬菜园”。到2012年,岭区建成辐射“长三角”的30万亩优质高效蔬菜生产基地,发展扶持蔬菜加工企业10个。重点建设来安张山、定远宫集、凤阳小岗村、全椒大墅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凤阳小岗村¬¬-武店双孢菇产业带、南谯腰铺-施集等蔬菜产业带。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