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育局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市体育局
市总工会
团市委
市妇联
市残联
驻苏部队
| 2010年
|
16.各级群众体育组织覆盖率100%
|
|
|
|
16.1市、县级市、区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小组建设覆盖率100%
| 已有五市二区建立。2009年至2010年在平江、沧浪、金阊区、工业园区和虎丘高新区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工作指导委员会。
| 市人事局
市体育局
市体育总会
各市、区委
组织部
各市、区民政和体育主管部门
| 2010年
|
16.2乡镇、街道体育管理机构健全,有专人负责体育工作,设有专门的体育活动站点
| 原全市各乡镇、街道文体站均已建立,但从2000年起,平江区、沧浪区和金阊区所辖的17个街道文体站相继取消后,应明确相应承担此项工作的责任部门。
|
16.3各市、区体育总会覆盖率100%,有专人负责
| 目前覆盖率91.6%,工业园区体育总会待建。其他各地虽已成立体育总会,但仅有太仓市配备了专人。
|
16.4全市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晨晚练点区域覆盖率100%,晨晚练点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覆盖率100%
| 2008年,全市街道、乡镇、社区居委会、行政村已建体育健身俱乐部达2035个,建设覆盖率达100%;全市城乡建设晨晚练健身点区域覆盖率已达100%;配备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覆盖率已达100%。
|
17.建立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市民体质水平居全省前列
|
|
|
|
17.1各市、区建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各乡镇建监测站。各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常年开展国民体质测试活动,引导市民科学健身
| 2008年各市、区均按省统一标准建成了国民体质监测中心;27个乡镇在文体中心建成了镇国民体质监测站,2009年覆盖率达80%,2010年覆盖率达100%。
| 市教育局
市体育局
各市、区政府及其教育和体育主管部门
| 2010年
|
17.2市民体质测试合格率≥92%
| 2005年全国国民体质合格率为87.2%,江苏省国民体质合格率为91.5%,2008年,我市国民体质合格率为89%。每年提升1.5%的合格率。
|
17.3中小学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生体质合格率≥92%
| 2008年全国为89.95%,苏州市为95%。
|
18.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0名;各市、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覆盖率100%
| 社会体育指导员分国家级(国家体育总局负责培训审批)、一级(省体育局负责培训审批)、二级(市体育局负责培训审批)和三级(县、区体育部门负责培训审批)。2008年全国有60万名,万人拥有4.6名;江苏省有10万名,万人拥有13.38名;我市有11134名,万人拥有17.8名(均按户籍人口计算)。2008年我市成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负责这支队伍的管理、指导、交流活动。各市、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均待成立。
| 市体育局
市体育总会
各市、区体育主管部门
| 2010年
|
19.体育活动特色化、制度化
|
|
|
|
三 群众体育的现代化
| 19.1全市中小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以上并熟练掌握1~2项体育技能
| 《全民健身条例》提出:学校应当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1小时的体育活动。通过学校组织课内外体育教育活动,确保每天锻炼时间,让每个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能够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 市教育局
市体育局
市旅游局
各市、区政府及其体育主管部门
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
| 2010年
|
19.2建成2个以上全国知名的“特色体育”项目;形成一批“特色体育”乡镇、学校、街道
| 打造环太湖体育圈苏州市全民健身活动基地品牌。环太湖体育圈苏州市全民健身活动基地,是国家级全民健身活动基地,现已初步建成山地车等十多个体育运动项目,以环太湖体育圈规划积极打造体育休闲、体育旅游品牌。
普及轮滑运动并创办有影响的品牌赛事。发挥苏州为全国唯一轮滑城市效应,普及轮滑运动并举办好轮滑大赛。以非奥运项目为主要内容开展苏州市特色体育乡镇、学校、街道创建活动。
|
19.3各市、区,乡镇、街道定期举办综合性的全民健身运动会,经常举办特色体育运动会
| 6月10日、8月8日举办健身日纪念活动,常年开展假日体育和各类体育健身活动。各市、区定期举办综合性体育运动会,乡镇、街道定期举办综合性的全民健身运动会,均不少于四年一次。各市、区,乡镇、街道经常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会,办出特色,形成传统。
|
20.市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定点场馆“阳光健身卡”覆盖率100%
| 由体育局与光大银行苏州分行共同合作开发的“阳光健身卡”一卡通系统是全国首创。通过现代网络系统将全市七区的24个定点健身场馆有机联系覆盖城区,满足市民就近、方便参加健身的需求。增加市全民健身活动中心阳光健身卡持有者人数,2009年达4.7万人,2010年达5万人;定点场馆布点覆盖各区。
| 市体育局
| 2010年
|
四 竞技体育的现代化
| 21.坚持体育举国体制
| 市、县级市、区各级体育行政职能部门组织机构健全。
| 市人事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