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体育基本现代化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体育基本现代化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苏府〔2009〕183号)


各市、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太仓港口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

  《苏州市体育基本现代化工作实施意见》已经市政府第2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苏州市人民政府

二○○九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苏州市体育基本现代化工作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发〔2002〕8号)、《江苏省体育局关于推进体育基本现代化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苏体办〔2009〕1号),就我市作为全省先行城市,推动实施体育基本现代化,提出本意见。

  一、实施体育基本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体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竞赛、体育设施等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国均位居前列。在新的发展时期,苏州体育要在已取得成绩基础上实现新的发展,开展体育基本现代化的实践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体育的基本特征是一项身体运动,人们通过体育手段来实现增强体质的目的。进入新时期,体育更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体育已成为一种教育手段、一种精神载体、一种生活方式,日益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市正处在巩固小康建设成果、提高小康建设水平、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实现体育基本现代化既是满足人民群众体育需求、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的迫切需要,又是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方面;既是苏州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更是加快富民强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组成部分。

  二是苏州迈向国际化、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内容。体育是一项没有国界的事业,被称为世界通用的语言。现代社会,各类体育活动特别是奥运会,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加强交流、加深理解、增进友谊的活动和盛会。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开展国际体育交流,将进一步增进苏州和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不断推动双方民族文化、思想观念、现代文明的大融合,进一步增添苏州城市的国际化色彩。同时,快速发展的体育,已越来越融入现代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型动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生活的必要元素,它在推动社会向着现代化方向迈进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快推进体育基本现代化,对苏州打造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三是苏州体育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然要求。1999年~2001年,我市开展了国家级课题《关于在苏州市实施体育现代化示范工程的研究》。随后出台的《苏州市体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苏府办〔2006〕121号)和《关于加快建设体育强市的意见》(苏府办〔2007〕81号)对我市体育事业发展提出了阶段性要求,提到了体育基本现代化的概念。经过几年来的努力,苏州市区和5个县级市、吴中区已通过省体育强市和体育强县(区)考核,实现了体育强市、体育强县(区)满堂红。体育现代化的理论探索和体育强市、强县(区)的全面实现,为苏州实施体育基本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苏州体育在取得已有成绩的基础上,必然要向着更高层次迈进,体育基本现代化成为我市体育下一阶段发展的努力方向。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苏州“两个率先”和“三区三城”建设目标,以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为根本任务,以接近并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体育发展水平为努力方向,按照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城市的标准,引入国际先进理念和模式,深化体育体制机制改革,发挥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积极作用,运用行政管理和市场调节两种手段,推动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切实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优质、更加便捷、更加全面的体育公共服务和体育消费产品,努力实现体育强市向体育基本现代化的跨越。

  (二)总体目标:经过两年(2009年~2010年)体育基本现代化的实施,实现社会体育意识不断增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不断繁荣规范,体育科教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体育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实现体育基本现代化阶段性要求指标。再经过两年(2011年~2012年)的巩固、完善、提高,力争在苏州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中期,探索走出一条具有苏州特色的区域性体育现代化发展道路,推动全社会的体育思想观念、管理方式、运行机制、消费意识发生明显变化,实现苏州体育基本现代化。

  三、主要目标任务

  (一)体育观念和文化的现代化。全社会的体育意识普遍增强,体育权利观、体育文化观、终生体育理念更加受到重视。体育社会化、生活化步伐加快,与教育、文化、卫生、旅游、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社会事业部门和组织紧密结合,多元化、多层次开展体育活动。政府加强公共体育管理,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提供公共体育产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体育事业发展。以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体育精神得到广泛传播,体育的精神价值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受到重视并得到充分发挥。体育的传播渠道更加多样,各类媒体的体育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报刊、书籍、影视作品等文化载体中体育文化产品数量和质量进一步提升,体育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