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水平
12.构建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服务城市、繁荣农村、提升农业和富裕农民为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强畜牧业,做优蔬菜业,做大林果花卉业,积极发展现代渔业,大力培育生态观光型、体验参与型、特色精品型等都市型现代农业模式。全力推进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调整优化农业空间布局,着力建设环城都市型现代农业圈,滨河都市农业风情带,南控都市农业景观区、临港都市农业示范区、园博都市农业开发区和200个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形成“1132”都市型现代农业布局框架。
13.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实现农业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积极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重点扶持一批效益好、潜力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培育一批知名度高的农产品品牌。到2015年,打造特色品牌基地50家,新增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50家,扶持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500家。
14.完善现代农业发展支撑体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强农惠农政策,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搞活农产品流通,分批进行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升级,加快区域性农产品物流中心和农家店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市农科院作用,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和设施农业,提高农业装备水平。继续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力度。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五、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
15.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鼓励科研单位、重点企业积极承担国家、省、市重大科技专项,力争取得一批自主创新成果。围绕汽车、电子信息、机械装备、新能源、生物技术等重点领域,着力突破一批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提升技术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带动产业优化升级。到2015年,在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重点突破100项关键技术。
16.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山东信息通信研究院、山东省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平台、高性能计算中心、量子技术研究院等重大源头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努力打造大型公共开放平台。鼓励企业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到2015年达500家以上,其中新增国家级5个、省级30个。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中介服务平台建设,到2015年,新建产学研中试基地50处,建成各级生产力促进机构40个以上,其中国家级10家左右。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培育一批具有专利权的核心技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到2015年万人专利申请量达30件,高新技术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比重达65%以上。
17.积极培育创新主体。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制定和落实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积极引导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到2015年培育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00家。选择优势突出、带动性强、发展前景好的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相关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开展重大产业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建设100家实训基地,实施标志性产学研工程项目100个。
18.凝聚创新领军人才。实施“5150引才计划”,推动“百千万海内外人才引进工程”,完善柔性引才机制,大力引进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深化提升“泉城学者”工程,继续实施“青年科技明星培育计划”,加大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力度。到2015年,全市两院院士或相当层次创新人才达15名,海内外创业领军人才150名,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达200名。实施创新团体建设工程,到2015年形成10个具有冲击国际一流水平、创新能力突出的创新团队,30个学术技术水平处于国内前沿、在省内具有突出地位的创新团队。实施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程,打造以优秀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为核心的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