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扶持鼓励具有东莞本土特色和重要艺术价值的原创艺术和民间艺术产品的生产、传播。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委托生产等方式,引导支持文化企业积极生产优质廉价、安全适用的文化产品。采取购买服务、委托承办、项目外包等形式吸引社会文化团体、非盈利性文化机构,向群众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组织办好“群众音乐舞蹈花会”、“戏剧小品大赛”、“广场集体舞大赛”、“青年舞蹈大赛”、“少儿艺术花会暨中小学校艺术展演”、“群众摄影大赛”、“东莞市歌咏比赛”等全市性重大文化赛事。组织公共文化单位、文艺团体等结合东莞实际、紧扣时代旋律,创作一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紧紧抓住元旦、春节、元宵、“三·八”、“五·一”、“六·一”、“七·一”、“八·一”、中秋、国庆等重大节日及各种庆典的有利时机,整合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参与性强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为广大市民提供丰盛的文化艺术大餐。不断锻造、擦亮“绚丽大舞台”、“都市彩虹”、“文化周末”、“粤韵金声”、“粤剧黄金周”等品牌活动,充实提升广东国际啤酒节、东坑卖身节、桥头荷花节、沙田水文化节、石排中国镇体育文化艺术科技节、麻涌“香飘四季”文化艺术节、望牛墩七月七风情节、樟木头小香港旅游节、谢岗登山节、寮步香市文化节等节庆活动,让基层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深入挖掘粤剧曲艺、麒麟舞、醒狮舞、客家山歌、龙舟、楹联、书画等优秀民间艺术资源,开展各类传统文化活动,扩大我市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大力开展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军旅文化、家庭文化、广场文化活动,让广大群众成为文化活动的参与者、文化艺术的创作者和文化成果的享受者,切实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文化全面繁荣。
--改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不断创新文化机构的服务形式、服务内容和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平,为广大群众提供更便捷、更优质、更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
实行公共文化服务公示制度。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要向社会公开服务时间、服务内容、服务标准和服务程序,便利市民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有效接受社会监督。
开展流动文化服务。建立流动文化服务网络,重点在基层社区和新莞人集聚的厂区,开展流动图书馆、流动展览、流动演出、流动讲座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服务,通过区域间的资源整合,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
完善文化活动信息发布机制。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手机、印刷品等媒体,定期发布全市重要的文艺演出、展览论坛、节庆活动、电影放映、新书上市等文化服务信息。
推进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建立公益性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制度,全市各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纪念馆、文化馆、文化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尽可能做到免费或优惠向社会开放,对城市低收入居民、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新莞人等特殊群体实行免费或半价开放。
建立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向社会招募文化志愿者,经过专业培训,具体参与公益性文化场馆的布展、讲解、导引、辅导等工作,着力实现文化志愿服务的社会化、常态化、规范化。
利用现代科技提升服务水平。促进数字和网络技术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应用,建设数字广播电视信息平台、数字电影放映网络系统、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剧场和群众文化活动远程指导网络。
(二)文艺精品创作体系
以打造“中国音乐剧之都”为统领,实施文艺精品战略,根据东莞文艺创作实际,选择以音乐剧、小话剧、儿童剧、歌舞等为突破口,引导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按照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要求,创作一批具有时代气息、东莞特色、群众喜闻乐见和广泛影响的精品力作,增强东莞文化软实力,提高城市知名度。力争到2020年,从根本上改变我市文艺创作相对薄弱的状况,努力使我市发展成为文艺精英聚集地、文艺人才成长地、文艺精品催生地和文艺创新前沿地,不断推出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生命力强,能获国家大奖的优秀文艺作品,使我市的文艺创作整体水平跨进我省地级市先进行列。
--打造音乐剧之都。继续整合北京保利和中国松雷集团的资源,采取“政府扶持、基地整合、社会运作”的模式,搭建“音乐剧创作生产线”,引进国内外音乐剧作品来莞合成推出,打造东莞音乐剧制作合成基地。创建东莞音乐剧团,加强对虎门抗英、岭南画派、袁崇焕、蒋光鼐、东江纵队等东莞题材的挖掘提炼,不断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音乐剧精品,力争每两年创作推出1台以上音乐剧佳作。借鉴“金钟奖”永久落户广州的做法,策划创立国家级的音乐剧评奖活动,争取国家文化部的支持,在东莞举办首届评奖后,使之永久落户东莞,力争成为国内音乐剧最权威的评奖活动。继续举办好东莞音乐剧节和中国音乐剧艺术高峰论坛,出版音乐剧艺术研讨论文集,策划组织音乐剧夏令营,组织国内外顶级音乐剧艺术家开展创作、研讨、采风等活动,展示音乐剧艺术风采,展现“音乐剧之都”的艺术魅力。切实做好音乐剧艺术的普及推广工作,不断引进世界级的经典音乐剧佳作来玉兰大剧院演出,以玉兰大剧院小剧场和全市各大文艺创作基地为平台,推进音乐剧走进镇(街)、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走进校园,积极培育音乐剧观众群体。力争到2020年,东莞“音乐剧之都”城市文化品牌基本形成。
--实施精品战略。以精品创作为龙头,带动文艺创作全面发展。重视和鼓励原创,抓好重点作品和优势项目,努力提高文艺产品质量,着力打造一批代表东莞形象、具有东莞地域特色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书法、摄影、舞蹈等文化艺术精品。力争至2012年,生产出5部以上艺术精品,推出一批反映改革开放现实题材的长篇文学力作,完成20幅(件)以上东莞史诗性质的、反映东莞重大历史事件的优秀美术作品;至2015年,形成较为成熟、规范的文艺精品创作生产链,每年推出1部以上舞台艺术精品力作,创作生产一批文艺精品;到2020年,推出10台优秀舞台艺术精品、10部优秀影视剧、10首有全国影响的音乐作品,力争有作品入选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文华奖”、“群星奖”等国家级文艺奖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