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要任务
贯彻落实《纲要》的部署要求,我们要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核心,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促进东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体来讲,就是要构筑“九大体系”: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按照打造全国公共文化建设示范区的目标要求,制定出台《东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提升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构建起与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力争各项主要指标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协调全市文化设施建设,力争2020年前建成门类齐全、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功能先进的市、镇(街)、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使文化设施覆盖率、人均面积和设备档次居于国内领先地位。
推进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抓紧推进广播电视中心、市民艺术中心(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粤剧艺术馆、工人文化宫、城市展览馆、虎门威远炮台历史文化旅游休闲区、鸦片战争博物馆陈列馆、可园“博溪景苑”、袁崇焕纪念园等市级文化设施建设,确保各项工程按时按质完成。切实加强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加大图书文献采购力度,力争到2012年,镇(街)图书馆全部纳入总分馆体系,基本实现1.2万常住人口拥有1个图书馆(室)。到2020年,东莞图书馆总馆藏书量达到250万册(件),真正成为文献保障中心和学术研究重镇。加快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设施建设,采用EPON传输等先进技术,建成光节点覆盖用户数量小于80户、放大器级联1级的860MHz双向集中分配网络,逐步实现光纤到楼栋、到用户,实现广播电视与信息服务的数字化、宽带化、综合化、智能化和个性化。提升玉兰大剧院、岭南画院、东莞图书馆、东莞展览馆、东江纵队纪念馆等大型文化设施的管理运作水平,使之成为代表东莞文化及城市形象的精品工程。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考评创建。继续开展二年一届的基层文化建设考评,推进镇(街)、村(社区)、企业等基层单位的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已经基本形成的市、镇(街)、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力争各项主要指标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其中,至2012年,全市32个镇街全部达到文化建设达标镇(街)标准,70%以上的镇(街)成为文化建设先进镇(街),20%以上的镇(街)成为文化建设标兵镇(街);60%的村(社区)成为文化建设达标村(社区),40%以上的村(社区)成为文化建设先进村(社区),15%以上的村(社区)成为文化建设标兵村(社区);一大批企业达到市文化建设达标企业标准。至2020年,全市镇(街)公共图书馆达到县级国家一级馆标准,在全市初步形成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五里文化圈”,建成全国领先、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组织实施重大文化惠民工程。针对广大群众的现实需求,积极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农村社区文化室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广播影视数字化工程等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建设。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数字图书馆建设为契机,开发和建设“市民学习网”、“家庭藏书网”,开拓文化信息资源,丰富文化信息内容。通过与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相结合,建成覆盖城乡的服务网点,到2012年,实现乡镇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站点100%全覆盖。
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以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基层文化场馆建设,优化配置一批新的图书馆、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和文化广场等开放型文化活动阵地。不断创新镇(街)文广中心的内部管理机制,尝试合并文化、广电、体育、科技、旅游等职能,打造综合性的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成为全国乡镇文化站建设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示范点。
农村社区文化室工程。大力加强农村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力争到2012年,100%的行政村和社区按照《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09-2012年)》规定的“五个一”的标准建成文化室;新建城市住宅小区建有图书室、展览室和集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健身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文化室,室外建有篮球场、羽毛球场、游泳池、小广场等文体场地。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以数字化放映为龙头,以流动放映队为实施主体,坚持“政府采购、企业经营、市场运作、群众受惠”的原则,不断扩大农村电影放映的覆盖面,力争到2010年全市各镇(街)均成立流动数字电影放映队且每个放映队配置1套数字电影放映设备,全面实现我市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服务目标。
农家书屋建设工程。结合我市图书总分馆体系建设,整合现有农村文化资源,积极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力争至2010年底,全市建成471家“农家书屋”;至2015年,逐步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三大网络”:即公共图书服务网络、出版物发行网络和全民阅读网络。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采用有线网络,扩大农村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至2010年,力争全面实现20户以下自然村有线电视村村通,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有线电视户户通。
广播影视数字化工程。全面推进广播电视由模拟向数字化转换,积极开展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业务。在东莞广播电视台、镇街文广中心之间建立系统互联、资源共享的数字技术新体系,逐步实现采编播数字化、网络化、现代化。
--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按照公益性、基本性、便利性的原则,加大公益性文化产品生产,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丰富群众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