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是否创新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高效学习?模式如何?效果和效率如何?
4.是否建立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效果如何?课堂评价结果与学分认定是否做到有效对接?课堂评价结果的利用效度如何?
九、学分认定和学业水平考试情况
1.能否严格按要求和程序认定学分?学校是否有统一的学分管理机构?是否对学分认定结果进行统一管理?能否按要求及时向省评价网上传学分认定结果?
2.2009年和2010年学业水平考试各科目通过率是多少?
十、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发展情况
1.是否以地市为单位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修机制?开展了哪些活动?效果如何?
2.学校是否制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划?是否建立有效的校本教研、校本科研和校本培训机制?构建哪些运行机制和模式?效果如何?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如何?
十一、学校管理情况
1.为了实施新课程,学校做了哪些制度预设?各种预设制度执行情况如何?是否在实践中进行不断调整?调整了几次?课程制度与课程文化和课程实施的吻合程序如何?是否有利于新课程的全面实施?
2.为了实施新课程,是否对原有的学校制度进行了调整?是否有利于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和学校的全面发展?
十二、经验与问题
1.你们认为新课改实施后,带来哪些可喜的变化?取得哪些成绩和经验?
2.与新课程的预期目标有多大差距?哪些问题制约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是制度方面、还是观念方面、操作方面和条件方面的制约)?哪些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你们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附件2:
查阅的资料
一、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资料
1.制度和方案类:政府制定的新课程实施方案;组织领导机构;各部门责任分工明细表;制定出台的各项保障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制度和方案。
2.过程记录类:联席会议记录等各种会议记录;开展培训,召开启动会议、现场会、推进会、专题会议的材料和影视、图片资料,宣传的报刊、杂志等。
二、学校资料
1.方案类:学校新课程实施方案;课程设置与实施方案;选修Ⅱ课程开设方案;人生规划和选课指导方案;学分管理方案;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教师培养培训方案等。
2.制度类: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课程设置与管理制度;学生选课制度;选修Ⅱ课程研发、审批和实施制度;学分认定和管理制度;综合素质评价实施与管理制度;模块与课程教学常规管理制度;走班管理与教学制度;行政班管理制度;新课程条件下修正和完善的其它规章制度。
3.过程记录类:学年、学期实施课程改革的工作计划和总结;学校实施课程改革的研究和培训记录;教师教学教研活动记录;教师教学案例和教学成果资料;对教师的考核评价记录;综合素质评价中相关过程和终结性评价资料;学生成长记录袋;模块考试、课堂教学评价等学分认定过程中形成的相关资料;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相关过程性资源;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中形成的相关过程性资料;新课程实施中形成的各种反思材料;图书、音像、网络等资源。
附件3:
座谈会提纲
1.教育行政、教研和科研座谈会提纲
(1)新课程实施后,所辖高中学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哪些成效?举例说明。
(2)为了全面实施新课程,政府、教育行政、教研和科研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和手段?
(3)目前课改中哪些方面与制度预设有差距?什么原因造成的?应采取什么措施加以完善?
(4)国家和省应出台什么措施保证课改向深层次推进?
2.学校管理人员座谈会提纲
(1)学校在实施高中课程改革过程中开展了哪些活动?采取了哪些措施?
(2)学校在实施课程改革之后发生了哪些变化?取得了哪些成效?
(3)学校是如何支持教师实施课程改革的?
(4)学校在实施高中课程改革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