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进一步建立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以提高培训质量为目标,探索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制度,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为目标,探索推行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的路子,以促进退役士兵就业为目标,建立退役士兵培训制度。针对残疾人、“两劳”人员等特殊群体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把推进企业开展高技能人才认定,建立报酬与职业技能等级挂钩的分配制度作为重点,促进企业全面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建立各级人力资源部门的高技能人才企业联系点,确定100家重点联系企业,指导企业高技能人才工作。督促企业落实职工工资总额1.5-2.5%的标准用于职工培训的规定。
(四)加强对终身教育运行机制的检查指导。按照《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关于实施〈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的试行意见的通知》(闽政办〔2007〕7号)的要求,检查指导终身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成员单位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落实终身教育职能的情况。督促本级财政安排一定的终身教育经费,支持终身教育工作开展。指导各地在制定社会事业发展规划时,把终身教育作为政府工作的目标之一,认真制定规划,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满足公民对终身学习的需要。
二、进一步发挥各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积极建立开放性和多样化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服务支撑平台
(五)搭建更加灵活多样的终身教育服务平台。积极协调学校、有关单位和部门探索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之间衔接与沟通的试点工作。支持和引导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广泛开展面向城乡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积极发挥广播电视大学、自学考试、福建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化远程教育等系统的学习平台作用,创新数字化、网络化远程教育模式,积极探索远程教育公共服务新途径。充分发挥“福建省干部学习在线”网和“福建终身学习在线”网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中的作用,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建立和完善平台功能,扩大受众面。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单位,建立网上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网上学习中心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逐步形成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福建终身教育数字化网络学习平台。继续按照“提升层次、丰富内容、增强实效、树好品牌”要求,办好“海西大讲堂”、“现代女性大讲堂”等各种形式的专题讲座论坛,广泛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六)积极做好农民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针对我省农时农事和大宗农产品生产需要,应用福建省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平台,开展全省农业实用技术远程培训,面对面向农民讲授当月农事活动需要注意的关键技术要领并及时解答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实现现场实时可视、受训农民与专家直接对话服务互动,同时,通过现代通讯传播技术,把一大批先进实用的农业“五新”技术成果,及时与千乡万村的农民需求有机结合起来,让全省农民共享海西建设和科技进步的成果,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农民依靠科技发家致富的信心和本领。继续实施阳光工程,探索培训模式,创新培训方式,根据专业需求把课堂办到农村,把老师请到农村上课,方便农民,提高实效;认真落实阳光工程四个管理办法和五项制度,强化对各培训班次的跟踪监督和过程监管;加大阳光工程新政策的宣传力度,使更多的农民群众了解阳光工程、参加阳光工程培训。以绿色证书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星火科技培训、核心农户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农村“六大员”培训及农民科学素质行动等工程为载体,切实做好1.5万名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的培养工作。以东山县、永定县、邵武市、柘荣县、明溪县为农民创业培训工程试点县,以云霄县、光泽县、长汀县、将乐县、寿宁县、漳平市为核心农户培训工程试点县,继续组织开展农民创业和核心农户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