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加快能源基地建设和资源开发。依托庆阳、平凉等地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优势,按照煤、电、化、运一体化和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思路,建设陇东亿吨级国家大型煤炭生产基地。延伸煤炭产业链,开展正宁、环县电厂前期工作,打造以庆阳、平凉为中心,辐射天水、陇南的煤电基地和电力外送区域,有序发展煤电化工产业,论证建设庆阳长庆桥、平凉华亭、崆峒产业聚集区和天水煤电化工业园区,加大对陇东地区煤炭资源勘查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快油田勘探开发步伐,规模开发并有效利用煤层气资源。做好天然气开发和管网建设,加快陕北-陇东-关中的石油、天然气管道建设及中卫-贵阳联络线甘肃段天然气管道输送工程建设。发展农村沼气、大中型沼气、联户沼气工程及太阳能、风能利用,提高多种能源开发利用水平。
以陇东南地区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及深加工为重点,发展有色、稀有新材料等矿产采冶和精深加工业、建材业。依托陇南文县阳山金矿和西成铅锌矿带,加快发展以黄金、铅锌为主的有色冶金工业,把陇南建成有色冶金工业基地。
(三)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林业。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高度重视特色农林业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基地,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加大对农村饮水、道路、供电、通讯、农村信息网络、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体系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积极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加强农产品标准体系和品牌建设,支持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扶持龙头企业带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积极培育一批知名农产品品牌和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农林产品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为主,在天水、陇东及陇南浅山干旱区重点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林果、畜牧、中药材、蔬菜等特色产业,大幅提高特色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建立特色农业产业基金,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延伸农民增收链条。积极推动农民产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与推广,开拓劳务市场,发展劳务经济,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不断增加科技扶贫、教育扶贫和移民扶贫的投入,实施好整村推进扶贫工程和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进一步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努力提升扶贫开发整体水平,不断创新扶贫方式,完善扶贫机制,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鼓励条件较好的县乡和重点城镇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到2020年,全面消除农村绝对贫困人口。
(四)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发挥陇东南地区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的优势,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积极发掘大地湾文化、始祖文化、秦早期文化、魏蜀吴古三国文化、石窟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遗产。大力弘扬现代文化,发展广播影视业、新闻出版业、文娱演出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培育具有陇东南特色的文化品牌,扶持名牌文化企业,建设文化产业基地。以天水伏羲庙、卦台山、大地湾、轩辕谷为核心,展示华夏始祖文化、轩辕文化,彰显华夏文明之源。
(五)发展壮大特色旅游业。以全省重点实施的“221”品牌战略为带动,加快旅游资源整合,积极培育成长型产品品牌。充分利用关中-天水经济区与我省陇东南区域相通,人文历史相连,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的特点,以寻根祭祖文化和古丝绸之路为纽带,以中华文明之源为主题形象,从旅游景区、星级饭店、农家乐、度假村(包括温泉)等方面完善和提高服务质量。以干线公路和区域中心城市为依托,整合策划陇东南生态旅游线路,打造崆峒山、麦积山、伏羲庙、大云寺、王母宫、调令关、夏家沟、莲花台、云崖寺、阳坝、西峡颂、官鹅沟、万象洞等核心景区和麦积区、康县、正宁、华亭等乡村旅游示范县及静宁、华池等红色旅游示范县。在区域中心城市和重点景区发展一批设施完善、服务优质的星级饭店。围绕核心景区、交通干线和温泉等特色景区发展一批整洁卫生、服务规范的农家乐。在交通干线、生态旅游景区、温泉度假区和农家乐等区域内部署新建或改造旅游厕所,全面完善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力促陇东南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圈尽快形成规模。
以“大景区”的理念,整合天水、平凉、庆阳、陇南4市的生态、休闲旅游资源,以线串点,以点带面,重点打造温泉健身、休闲农业、生态观光、历史民俗四大品牌,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实施以中华文明起源和秀美山水旅游体验为主体的旅游经济区综合开发,包括以天水伏羲庙-卦台山-大地湾为主的中华始祖文化旅游,以麦积山为核心的甘肃东部丝绸之路旅游,以崆峒山、玉泉观为核心的道学文化旅游,以小陇山、麦积国家森林公园、陇南“百峡山水”为依托、宝天高速公路等为通道的生态旅游,以周祖陵为核心的黄土农耕文化旅游,以延安-庆阳-平凉-陇南为重点的红色旅游,以大地湾景区为核心的中华民族文明起源文化旅游,以天水关-街亭古战场-礼县祁山堡等魏蜀吴古三国传奇为特色的历史文化旅游,以西安为起点,经麦积区-秦州区-徽县-成县的杜甫留寓陇右旅游,以天水农业高新示范园区、陕西杨凌农科城为重点的高新农业观光旅游和以麦积山、伏羲庙等重点景区及旅游产品为依托的天水人文自然旅游精品区。基于始祖文化、黄土民俗文化,推进天水、平凉、庆阳与西安、宝鸡的对接,实现区域形象整合,形成甘陕大旅游协作区。基于魏蜀吴古三国文化,推进天水、陇南与汉中旅游对接,实现天水、陇南旅游经济区与宝鸡、汉中旅游的联动发展。依托城市和重点景区,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红色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
(六)着力搞活商贸流通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产业,积极培育和加速引导金融、电信、保险、信息、中介服务、房地产等产业快速成长,着力打造天水现代物流中心,逐步形成区域一体化的物流新格局。加强城乡商业网点和农副产品交易中心、批发市场建设,培育大型流通骨干企业。加快麦积甘泉、秦州西十里、庆城驿马、西峰、平凉二十里铺物流园区,新建扩建一批批发市场、农村集贸市场和大型现代超市,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商贸流通网络,提高陇东南商贸物流中心的辐射力。
(七)加快产业园区经济发展。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导相结合,促使工业向开发区(工业集中区)集中,努力推进产业集聚。一是加快天水经济开发区建设,打造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和装备制造基地,带动天水市及周边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推进天水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突出集约利用资源的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建设好西峰、平凉、华亭、静宁4个现有省级开发区,做好陇南西成经济开发区的新址规划和扩区工作。三是加快宁县长庆桥、文县阳山、徽县伏家镇等工业集中区建设,将重点工业集中区升级为省级开发区。四是将天水市省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建设成为中国航天育种示范区、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创新示范中心。
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一)全力推动生态环境建设。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构建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生态环境。加快推进退牧还草、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继续稳步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着力解决流域水污染、矿区环境污染、大气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大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实施矿区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城市环境管理水平,加强农村环境管理机构的设立和能力建设,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体系。加大对重点企业、重点区域的环境风险评估,建立环境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管理体系。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创建示范活动,推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大力促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为先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能型产业结构,加大节能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生产、推广力度。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率先实行国际先进水平的能耗、物耗、水耗等标准,降低单位产出能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落后产业。加快经济区内重大建设项目的环保审批进度。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降低污染物排放量为目标,建成天水装备制造循环经济基地,打造陇东南地区循环经济发展圈和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