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组织好高产创建活动。各县(市、区)要积极开展小麦、玉米、水稻高产示范方建设,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引导带动粮食生产创高产。每个县(市)要建立2个小麦示范方和2个玉米高产示范方,每个小麦示范方面积不小于5万亩,每个玉米示范方面积不小于2.5万亩;湛河区重点抓好水稻万亩示范区建设。小麦示范方单产要达到1000斤以上,玉米、水稻示范方要达到1200斤以上。各县(市、区)要高度重视高产示范方建设工作,加强组织指导,实行行政领导和技术专家分片包干责任制,保质保量完成示范方建设任务。项目区要选择优良品种,实行统一机械耕种、统一秸秆还田、统一配方施肥、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技术服务。
(七)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在适宜农业机械作业的生产环节和领域,大力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促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重点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各级财政要拿出专项资金,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农机作业综合服务,力争到2013年使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业量占到全市农机总作业量的60%以上,在小麦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玉米收获机械化,争取2010年机收率达到50%、2011年达到70%、2012年达到80%、2013年达到90%以上。
(八)建立抗灾减灾预警机制。针对农业生产自然灾害较多的情况,科学制定农业生产抗灾减灾的应急预案,对农业生产遇到的干旱、冻害、洪涝、冰雹、病虫等自然灾害,早预报、早防范,及时落实抗灾减灾责任,确保措施、物资、资金、技术及时足额到位,做到抗旱、防涝、防控病虫一起抓,实现抗灾夺丰收。
(九)建立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的长效机制。加快大宗粮食作物的政策性保险试点,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农民投保、企业参与、合作保险、市场运作的新机制,建立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增强农户抗风险的能力。
五、技术措施
(一)推广良种。利用良种补贴项目,全面推广优质高产良种。小麦生产要重点推广郑麦366、周麦22、新麦19、豫麦49-198、温麦19、矮抗58等优质稳产高产品种。玉米生产要重点推广郑单958、浚单20、浚单22、浚单26、中科11、济单7号、蠡玉16等优质高产品种。水稻生产要重点推广郑稻18、新丰2号、新稻18、豫粳6号等优质高产品种。大豆生产要重点推广豫豆22、豫豆29、周豆12、平豆1号、平豆2号等优质高产品种。红薯生产要根据加工和食用需求,重点推广豫薯7号、豫薯13、郑薯20、豫薯8号等品种。要大力推广种子包衣技术,切实搞好土壤处理,防治地下害虫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