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对当事人、代理人和证人身份,告知当事人在调解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
(二)听取当事人陈述、要求及其理由;
(三)询问当事人和证人,组织当事人出示和核对有关证据;
(四)对当事人进行疏导教育;
(五)协商和解方案;
(六)宣布调解结果。
对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简单纠纷,可以采用简易方式进行调解。
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应当制作调解笔录。调解笔录应当由人民调解员和当事人签名。
第二十四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应当及时调结。疑难、复杂的纠纷应当在受理纠纷之日起30日内调结。因特殊情况不能在30日内调结的,经双方当事人同意,可以延长30日调解期限。经延期不能达成调解协议或者不愿意继续调解的,应当下达终止调解通知书,并告知当事人其他合法解决途径。
第二十五条 经调解达成协议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可以根据需要或者当事人请求制作调解协议书。调解协议书由当事人各执一份,人民调解委员会留存一份,并报当地县级司法行政部门备案。
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当事人应当自觉履行。
第二十六条 当事人不履行调解协议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又反悔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告知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或者通过其他合法途径解决。
第四章 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指导本行政区域人民调解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本行政区域人民调解工作发展规划;
(二)建立和完善人民调解工作制度,规范人民调解工作;
(三)制定培训计划,组织开展对人民调解员的培训;
(四)总结交流人民调解工作经验,调查研究民间纠纷的特点和规律,指导人民调解委员会改进工作;
(五)加强与人民法院及相关行政机关的协调配合。
第二十八条 乡镇、街道司法所具体指导本辖区人民调解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指导和检查人民调解委员会开展民间纠纷排查和调解工作;
(二)解答人民调解委员会就人民调解工作提出的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