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条 商业街
综合型商业街(包括传统商业街和现代风情商业街)
传统岭南文化特色商业街:以莞城的振华路、大西路、中兴路,石龙的中山路,道滘的兴隆路等为代表。这类商业街应以深厚的岭南文化精粹作为底蕴,其商业布局应在保持和恢复传统街市格局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改善交通系统,提高卫生环境质量,完善安全、消防条件,突出经营特色,以现代化的运营方式经营传统商业项目,树立品牌形象和城市整体形象。规划近期,应对街道建筑进行进一步修复和环境改造,尽可能还原街道古貌,增加街道的公共卫生设施及自动取款机等现代服务设备;增设绿化、观赏设施和可供游客休憩的凉椅、凉亭;限制街内机动车辆的通行,设置配套的停车场地。调整街道两侧店铺的业态、业种,引入适当比例的传统风味小吃店,引导其突出地域商业特色;提升商品经营档次,限制与商业街整体营销风格不相符,甚至污染、影响周边环境的商业网点的设立。规划远期,强调街道文化内涵的体现和品牌形象的树立,贯彻“文化兴商”的理念,系统地展示商业街的发展历史与经营特色,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各类历史文化等旅游与培训活动,扩大品牌影响力。
现代风情商业街:以莞城的西正路-市桥路、新芬路、新风路,东城的花园路、万江的万福路以及一批新开发、规划的商业街为主,如东城风情步行街、愉景步行街,南城富民商业街、常平国际风情步行街、石龙汇联步行街、虎门步行街等。这类商业街应突出引领时尚消费潮流和国际文化趋向,与传统商业街形成鲜明对比与错位,确立季节和文化消费主题。
专业型商业街
餐饮专业街:完善南城银丰路饮食一条街、厚街珊瑚路美食街、望牛墩中华美食街、桥头风味食街、大岭山朗尾埔饮食商业街、石排食街等餐饮专业街。规划期内,应引进不同风味、不同档次、不同文化的餐饮网点,配套一定比例的娱乐休闲设施,注重商业街品牌知名度、美誉度的建立。突出“绿色、安全、环保”意识,改善餐饮店的卫生环境和排污设施,规范食品卫生经营。政府可作适当引导,以商家入股、参与等形式在饮食街的周围建设大型停车场,改善街道内车流混杂、停车困难的状况,提高消费吸引力。
其它专业街:包括五金机电、装饰建材、电子通讯等专业街。如向阳路电讯专业街、八达路五金机电专业街、育兴路-红荔路装饰建材街等。规划近期,要规范经营管理,完善相关配套设施,鼓励品牌代理商、加盟连锁经销商的发展,提高服务质量。规划远期,促进商品的集约化经营,引进大型专业店、仓储式卖场等新型业态,让更具规模、更有实力和品牌效应的大型连锁企业进行更加专业的服务,减少交易的中间环节,降低成本费用,节约社会资源,促进专业街向综合型商业街或大型专业市场转化,在经营上更具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与功能。
规划期内,我市商业街应由政府或行业协会引导成立各自的商业街管理机构,从经营城市的理念上统一管理商业街,调整商业街的网点布局,改善商业街的发展环境。逐步提升商业街的文化蕴涵、商业经营和管理档次,充分发挥岭南商业文化中开拓进取、多元融合的特性,真正使商业街成为我市商业增长的新亮点和现代生活时尚的一部分。
第十七条 商品交易市场
商品交易市场是各类商品集中、公开交易的固定场所,在我市多具有批零兼营或以批发为主的交易方式。按照所交易商品的不同,商品交易市场通常又分为农产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其他商品交易市场。规划期内,应立足现有市场资源的整合和改造,在提升现有市场规模和档次的基础上催生一批交易主体组织化、交易方式现代化、交易商品标准化,具有多种服务功能、规范化的中高级批发市场。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原则上设置在城市主、副中心,镇区商业繁华区内不再设立污染环境、堵塞交通、有碍市容的大型商品交易市场。提升市场经营档次,规范经营行为。鼓励大型专业市场的建设与物流基地相结合,以现代物流支持市场发展。完善市场配套设施,加快信息化建设和现代化交易方式的引入。我市交易市场的建设、改造要严格按照《总规》的用地规模和网点规划审批,避免重复建设。
农产品市场
农产品市场是专门进行农产品及其相关副产品交易的固定场所,又分为集贸市场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集贸市场:我市集贸市场按居民的集聚分布在各个社区,通常以肉菜、果品等农产品的交易为主,也有兼营少量日杂百货。交易方式以批零兼营、零售为主。规划期内,应对现有集贸市场实行规范化管理,提高经营档次,创新经营模式,优化消费环境,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