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发展性原则。有科学的乒乓球传统学校建设中长期规划,并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创新发展。
(三)建设目标
根据我市体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结合各地区中、小学的实际情况,在全市范围内选择有一定乒乓球运动基础和具备一定训练条件的小学、初中、高中,初步形成层次分明、衔接有序的训练体系,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培养和造就出一批优秀乒乓球后备人才,在省内外重大比赛中创造优异成绩。
二、建设内容和措施
(一)建立健全乒乓球传统学校的培养体系
进一步整合优化全市乒乓球传统学校资源,充分发挥省、市乒乓球传统学校、青少年乒乓球业余俱乐部的人才培养功能,初步选择18所小学、11所初中、9所高中,建立从小学、初中到高中衔接有序的乒乓球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布局学校名单附后)。市体育部门会同教育部门对各学校乒乓球传统学校的项目设置、年龄结构、选材标准、训练内容和训练机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要求,并制定乒乓球特长生奖励政策,促进体育、教育、训练有机融合,形成乒乓球优秀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二)加强乒乓球传统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各乒乓球传统学校要选配德才兼备的体育教师从事本校乒乓球项目工作,体育教师从事乒乓球课余运动训练工作,可按课时规范标准计算工作总量。学校要研究制定有关政策,定期组织培训,每学期组织一次考核,并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培训学习、工资晋升等方面,对长期从事乒乓球训练工作,潜心培养优秀乒乓球后备人才并取得优异成绩的体育教师和教练给予倾斜,调动体育教师积极性。体育部门要采用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切实加强各级乒乓球教练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练员资源优势,定期组织现有市级业余体校的乒乓球教练和乒乓球传统学校优秀教练员到各级各类乒乓球传统学校从事训练工作,指导、帮助学校体育教师提高训练水平。市教育部门和学校要规范开展乒乓球传统项目教研活动,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和课时教案的督促检查,确保训练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完成。要采用交流、讲座等形式,更新、充实乒乓球教师的新技术、新知识,切实加强本校乒乓球教师队伍建设。各级乒乓球协会要充方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配合做好对传统学校的指导和帮助。
(三)完善乒乓球人才培养训练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