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的通知

  (3)区域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

  在近中期限制用材林开发,控制林木资源消耗型项目建设,对林地严重退化的区域采取封禁和人工措施加强森林抚育,强化天然林保护,完善和优化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改善森林结构,提高水源涵养能力;进一步加大沼气池建设和推广力度,通过以沼、电、气、煤代柴,减少樵采对森林植被的破坏;加强水土流失治理,严格控制新开发耕地和园地,逐步把现有土层薄、自然坡度大(25°以上)的耕地和园地有计划地分期分批退耕退园还林;加大矿山开发的生态修复力度;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力度,鼓励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确保养殖废水达标排放,合理施用氮肥和磷肥,减轻土壤和水污染负荷,改善和恢复水体生态系统的自然净化能力。

  4.山地自然生态恢复与维护和土壤侵蚀控制生态功能区类型

  (1)分布与生态环境特征

  全省共有山地自然生态恢复与维护和土壤侵蚀控制生态功能区2个,面积共计4802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4.0%。该类型生态功能区以水土保持为主导生态功能,分布在闽东诸河中(上)游山地陡坡面和闽江中下游支流的中(上)游山地陡坡面上, 由于坡陡谷深,土层浅薄,加上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大,多为土壤侵蚀和地质灾害敏感和高度敏感区,发生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的潜在危险很大。

  (2)本类型区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由于历史上曾出现森林的过度采伐,造成原始天然林演替成次生林,森林生态系统退化;近十几年来很多坡地被开垦为茶果园,引起新的大面积水土流失。

  (3)区域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

  严格控制用材林开发,加大区域内生态公益林保护力度,控制林木资源消耗型项目建设,对林地严重退化的区域采取封禁和人工措施加强森林抚育,大力发展沼气等农村新能源,减少樵采对森林植被的破坏,加速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生态功能的提高;控制耕地和园地的进一步扩大,逐步把现有土层薄、坡度大于25度的耕地和园地退耕退园还林;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控制和治理坡地和茶果园水土流失。

  5.河谷盆地复合农林业生态功能区类型

  (1)分布与生态环境特征

  全省共有河谷盆地复合农林业生态功能区14个,面积共计19327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15.9%。该类型生态功能区以复合农林业为主导生态功能,分布在闽北、闽西各河流的盆谷地及其周围丘陵山地,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是福建中西部山区种植业集中发展区,也是多数县城和主要乡镇中心所在地。

  (2)本类型区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盆谷地周围丘陵山地大量开垦为茶果园,造成水土流失、农业面源污染加剧;区内城镇与工矿业发展带来程度不同的污染和生态破坏。

  (3)区域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

  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力度,鼓励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确保养殖废水达标排放,合理施用氮肥和磷肥;发挥区内复合农林业生态优势,重点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农业,大力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牧--沼--果”结合、物质多层次循环利用的“丘陵山地综合开发”、“庭院生态经济综合利用”、“农业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果园套种经济绿肥”等生态农业开发模式;加强盆谷地周围丘陵坡地水土流失的治理和矿区生态恢复;科学合理利用环境承载能力,引导和推动人口和非农产业向中心城镇集聚,加快城镇环保设施建设和工业污染治理,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建设生态城镇,确保区域生态安全。

  6.盆谷丘陵地农业和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类型

  (1)分布与生态环境特征

  全省共有盆谷丘陵地农业和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7个,面积共计4360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3.6%。该类型生态功能区以农业和土壤保持为主导生态功能,分布在闽西长汀和连城中部花岗岩和紫色砂砾岩盆谷丘陵区,以及闽东、闽中诸河中下游低位盆谷地区域,地貌、景观结构以及土地利用状况与闽西其它盆谷地复合农林业生态功能区相似。

  (2)本类型区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闽西长汀和连城中部的低山丘陵河谷盆地的成土母岩抗蚀力差,加上长期人为活动造成植被破坏,导致严重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虽然经过综合治理使水土流失得到控制和明显减少,但至今水土流失仍然严重;近年来工矿业快速发展,还造成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闽东、闽中诸河中下游低位盆谷地人口密度较大,土地利用强度高,周围较陡坡地大量开发为茶果园以及矿产开采等造成水土流失;农业生产中不合理施用化肥以及规模化畜禽养殖引起的面源污染问题比较突出。

  (3)区域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

  长汀和连城中部的低山丘陵河谷盆地区域要在巩固水土流失治理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治理的步伐,因地制宜地采用乔灌混交、种草促林、封禁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治理等模式控制和治理水土流失,特别是要严格控制林木砍伐和消耗型项目建设,并通过劳动力转移、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形成主要通过内部力量控制水土流失的机制和条件,以促进生态恢复重建。

  闽东、闽中诸河中下游低位盆谷地区域要严格控制森林采伐,采用封禁和人工辅助措施加强森林抚育,恢复盆谷地外围山地植被;严格禁止陡坡垦殖和茶果园的进一步扩大,对陡坡地的茶果园实行退园还林,并以小流域为单元,运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控制和治理坡地和茶果园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农业,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力度,科学使用农用化学品,鼓励和推广使用有机肥;积极发展标准化养殖小区,推广健康养殖技术,大力发展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加快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技术改进与污染治理。

  7.山原地高地农业生态功能区类型

  (1)分布与生态环境特征

  全省共有山原地高地农业生态功能区12个,面积共计6339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5.2%。该类型生态功能区分布在闽东、闽中大山带上部海拔500m~1000m的区域,以高地农业为主导生态功能,地形相对平缓,降水丰富,发展特色高地生态农业的条件优越,适合反季节蔬菜和水果、温带型花卉、冷水性鱼类、优质茶叶和优质食用菌的生产,也是一些溪流的水源区。

  (2)本类型区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坡地茶园开垦造成水土流失,天然林砍伐过度,森林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食用菌生产与天然阔叶林保护的矛盾较突出。

  (3)区域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

  积极开展食用菌原料林基地建设,鼓励利用非木屑原料发展食用菌生产,保护现有的天然阔叶林资源和区域水源涵养功能;以小流域为单元,运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控制和治理坡地茶园水土流失,加强高地生态系统恢复与保育,为发展特色高地生态农业和绿色生物产业提供良好的生态保障;充分利用夏季相对凉爽的气候条件,大力改善交通条件,发展生态旅游,建立休闲农业和避暑度假相结合的旅游基地;有计划地发展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加工项目。

  8.茶果生产和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类型

  (1)分布与生态环境特征

  全省共有茶果生产与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3个,面积共计10914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9.0%。该类型生态功能区以茶果生产和土壤保持为主导生态功能,分布在闽中大山带东坡、福清龙江流域中部往南至诏安的闽东南中西部区域,是福建农林牧业发达,农业产业化水平高、效益好,乡镇企业发展快的区域之一,相当部分区域也具备作为重点开发区的条件。

  (2)本类型区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由于茶叶、水果种植的迅速发展,山坡园地开发引起新的水土流失;乡镇企业污染、生活废弃物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问题比较突出。

  (3)区域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

  大力发展集约化、高优特色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力度,科学使用农用化学品,鼓励和推广使用有机肥;积极发展养殖小区,推广健康养殖技术,实现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加快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技术改进与污染治理;对现有茶果园进行改造,推广生态茶果种植技术,建设高标准生态种植园,禁止陡坡地开发,控制和治理园地水土流失;引导和推动人口和非农产业向中心城镇集聚,加快城镇环保设施建设和乡镇工业污染治理,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严格控制森林采伐,强化生态公益林保护措施,逐步完善山地丘陵森林生态系统;开展以生态屏障、生态廊道、休闲绿地、生态安全和环境基础设施为重点的生态环境保障体系规划和建设,为城镇化和工业化提供生态保障,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

  9.沿海风沙、石漠化控制和节水农业(或旅游)生态功能区类型

  (1)分布与生态环境特征

  全省共有沿海风沙、石漠化控制和节水农业(或旅游)生态功能区3个,面积共计1938㎡,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1.6%。该类型生态功能区分布在闽东南沿海的半岛、岛屿区域,是福建海洋产业开发的陆域基地的一部分,但由于属半湿润气候区,降水较少,风力较大,地表植被覆盖很差,是风沙和石漠化高度敏感区,大规模开发建设要高度重视,因而风沙与石漠化控制、土壤保持、节水产业和滨海旅游环境维护是其主导生态功能。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