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的通知


  5.闽东南沿海台丘平原与近岸海域生态亚区。该区陆域面积1.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域面积的10.8%,涉及:福州(长乐、马尾、鼓楼、台江、仓山、平潭,连江、福清、闽侯、晋安的部分乡镇)、莆田(秀屿,城厢、荔城、涵江、仙游的部分乡镇)、泉州(石狮、晋江,惠安、泉港、鲤城、丰泽,南安和洛江的部分乡镇)、厦门(海沧、湖里、思明、集美、翔安,同安绝大部分乡镇)、漳州(龙文、东山,芗城、龙海、漳浦、云霄、诏安的部分乡镇)。海域面积16744平方公里,涉及:连江黄歧半岛以南至诏安县的沿海县(市、区)所辖近岸海域。

  生态区、生态亚区框架如下:

  生态功能区

  根据生态功能区的主导功能,全省107个生态功能区可归纳为6组18种类型(附表3)。(主导生态功能是指在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的生态功能。)

  1.以维护和恢复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为重点的生态功能区。其基本功能以森林生态恢复与维护、河源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为主,主要分布在我省主要河流中上游区域。

  2.以服务于农业发展并控制、治理农业生产生态问题为重点的生态功能区。其基本功能主要是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生态农业、节水农业建设与土壤保持、沿海风沙、石漠化控制为特征,主要分布在河谷盆地、闽东和闽中大山带海拔500-1000米的山原地、闽东南中西部丘陵地区以及闽东南沿海半岛和岛屿。

  3.以服务于城镇(或城郊农业、集约化高优农业)发展为重点的生态功能区。其基本功能主要是为发展壮大中心城市和建设城镇群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主要分布在福鼎--宁德--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诏安沿海地带和沙溪中下游河谷产业带。

  4.以文化遗产地及其背景景观维护为重点的生态功能区。包括武夷山双世遗保护区中以人文遗产为主的区域以及南靖、永定土楼建筑与客家文化区。

  5.以陆域水环境生态维护为重点的生态功能区。包括水口水库、金湖水库、安砂水库和棉花滩水库等特大型水库及与其直接相邻的乡镇。这些水库担负着发电、水文调节、农业灌溉和旅游等多种功能。同时,敖江山仔水库属重要水源地,实施水源地的保护。

  6.海域生态功能区。其基本功能主要是典型海湾港口发展及污染控制和生态系统保护、河口湾港口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近岸海域渔业与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主要分布在典型的腹大口小大海湾(如湄洲湾、三沙湾、东山湾等)、较大河流河口(闽江、晋江、九龙江)、敞口的海湾和其他近岸海域。

  (四) 生态功能区类型说明

  在全省107个生态功能区中,陆域生态功能区以维护和恢复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为重点的生态功能区类型组面积最大,约53956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44.5%;以农业发展生态服务并控制、治理农业生产生态问题为重点的生态功能区类型组个数最多,面积约42878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35.3%;以城镇(或与城郊农业、与集约化高优农业)发展的生态服务为重点的生态功能区类型组面积和比例分别为17571k㎡和14.4%;以陆域水环境生态维护为重点的生态功能区类型组的面积和比例分别为6319k㎡和5.2%;以文化遗产地及其背景景观维护为重点的生态功能区类型组面积和比例分别为673k㎡和0.6%。

  海域生态功能区与南北邻省的界线按新勘海界为准,其东部界线以12海里国家领海界为准。在这个范围内,全省海域生态功能区类型组总面积为36445k㎡。海域生态功能区有4个类型,分别是典型海湾港口发展和生态系统保护生态功能区类型、典型海湾型港口发展和污染控制生态功能区类型、河口湾港口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类型和近岸海域渔业与海洋生态系统保护(或海岸自然遗迹保护)生态功能区类型。四种类型海域生态功能区的面积分别占全省海域生态功能区总面积的9.9%、1.0%、35.5%和53.6%。

  1.河源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类型

  (1)分布与生态环境特征

  全省共有河源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8个,面积共计13730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11.3%。该类型生态功能区以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维护为主导生态功能,主要分布在武夷山中北段、梅花山、戴云山和莆(田)仙(游)永(泰)德(化)交界的山区,是本省主要河流的河源地,也是天然地带性植被--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大面积保存较好的地区,生态条件优越,生物种类繁多,有大量珍稀、特有和古老的生物种类,多种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动植物,已建立许多国家级、省级和县市级自然保护区。由于天然植被保存良好,其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水文调蓄功能较强。该类型生态功能区属于生态良好区。加强这类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保护,对于全省生态安全、特别是下游区域的生态安全和水资源供给以及生物多样性资源与遗传基因库的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2)本类型区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区内森林中针叶林比重偏高,虽然近几年加大常绿阔叶林保护和种植力度,但面积所占比例不大,且呈孤岛状态,无法满足本区极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环境要求;区内居民薪材和商品木材采伐以及采石、采矿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压力,生态保护与利用矛盾较为突出,部分地区存在水土流失。

  (3)区域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

  严格执行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加强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管理;加大其余区域生态公益林保护力度,推进常绿阔叶林的抚育、恢复工作,逐步减少用材林经营,缩小针叶林和竹林面积比例,建设以生态公益林为生态廊道相连接的自然保护区群网,保育好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的功能;加强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努力减少森林资源灾害性损失;加大火烧迹地、采伐迹地的造林和育林力度,加强林地水土流失治理,加快生态环境的恢复;发展农村新能源,进一步加大沼气池建设和推广力度,普及高效省柴节煤炉灶,通过以沼、电、气、煤代柴,保护森林资源;严格限制小水电发展,规范中型水电站建设;逐步清理区内采矿以及林木加工等资源消耗型项目和污染型企业。

  2.山地水源涵养和林业生态功能区类型

  (1)分布与生态环境特征

  全省共有山地水源涵养和林业生态功能区14个,面积共计24729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20.4%。该类型生态功能区以水源涵养和林业(提供林产品)为主导生态功能,主要分布在闽江建溪、富屯溪、沙溪、尤溪和古田溪流域的河谷盆地之间的山区以及九龙江中上游山区,也是本省主要河流的水源地,区内森林植被良好,生态环境较好,林产业为重要产业。区内也有一些省级和县市级自然保护区。维护区内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和水文调节功能,对中下游地区水资源供给和水文状况的改善有着重要意义。

  (2)本类型区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林产业经营使本区以常绿阔叶林为主的地带性植被大多转为针叶林,因而生态系统结构趋于简单,影响水源涵养能力。部分矿山的采矿活动和山地农业开发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3)区域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

  加强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和保育,禁止砍伐天然林,对生态公益林逐步进行改造与建设,使其向常绿阔叶林演化,提高其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的功能;在确保维护水源涵养功能的前提下,按照森林生长与采伐利用的动态平衡和地力不断改善的原则,发展集约丰产的生态林业和高附加值林副产品加工业;加强对单一树种人工林建设的生态监管,对大规模林纸一体化项目及其造林基地建设要进行严格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推进环境友好的林业建设方式;加强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努力减少森林资源灾害性损失;加大火烧迹地、采伐迹地的造林和育林力度,加速林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和生态功能的提高;做好矿山开发的生态修复工作;严格限制林业以外的其他开发活动。

  3.山地自然生态恢复与维护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类型

  (1)分布与生态环境特征

  全省共有山地自然生态恢复与维护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7个,面积共计10695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8.8%。该类型生态功能区以水源涵养为主导生态功能,分布在汀江、永定河、中山河流域的河源山区,闽江中游主要支流古田溪、尤溪、大樟溪的河源区和闽东诸河的河源区,历史上曾经是重要林产业区,目前区内经济以农业为主,林业生产已不占重要地位。这些类型区多为土壤侵蚀和地质灾害敏感和高度敏感区,恢复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对于提高区域水源涵养能力和防治土壤侵蚀及地质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2)本类型区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人类活动干扰强度大,由于历史上曾出现过度的砍伐森林,造成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生态功能明显降低;再加上矿产开发、不合理的粗放型的经济活动造成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与生态环境的破坏。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