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度敏感区域:主要为受陆源污染或养殖自身污染影响敏感的沿岸围垦养殖水域,包括沙埕港、三沙湾、罗源湾、兴化湾、湄洲湾、安海湾、同安湾、九龙江口、佛昙湾、旧镇湾、东山湾、诏安湾、宫口湾等海湾河口围垦养殖区;总面积333k㎡,占全省区划海域面积的0.9%。
8.海岸侵蚀敏感区域
福建省海岸侵蚀敏感性评价,以蚀退率的大小划分成极敏感、高度敏感和中度敏感三个等级,根据海岸侵蚀程度及趋势进行评价。全省海岸侵蚀敏感区域分布格局(图8)如下:
图8 福建省海岸侵蚀敏感性评价图(略)
极敏感区域:主要包括砂丘海岸风浪冲击侵蚀较严重的海坛岛长江澳岸段,砂质平原蚀退严重的海坛岛流水镇大澳岸段,海岸主要由红色风化壳残积层和晚更新世红色风积--海积层组成海浪冲蚀强烈的海坛岛王爷山附近岸段、砂质平原蚀退强烈的湄洲岛下李海岸段和莆田笏石镇嵌头海岸,围头湾北岸白沙--湖尾--围头岸段,以及东山岛金銮湾和乌礁湾百亿新城至陈城镇海岸;这些岸段蚀退率大于1.0m/a,岸线总长62.4km。
高度敏感区域:主要包括霞浦东冲半岛蚀退海岸,莆田笏石半岛南端乌宅岸段红土台地蚀退岸,在惠安东部自峰尾至峥嵘岸段红土台地蚀退岸,东周半岛西岸塘头至松村岸段红土台地蚀退岸,晋江深沪湾海岸,大嶝岛嶝崎至阳塘沿岸红土侵蚀岸,九龙江自福河至入海口区沿岸,漳浦前湖湾海岸,浮头湾海岸,东山岛东南部海岸,宫口湾口门外沿岸,诏安梅岭半岛东南海岸等;岸线总长41.3km,蚀退率在0.4~1.0m/a。
中度敏感区域:分布在厦门岛东、东北岸滩;岸线出现蚀退现象,但蚀退率<0.4m/a,岸线总长18.4km。
(四) 重要生态服务功能区域
重要生态服务功能区域是在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的基础上确定的。通过评价区域各类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及其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分为极重要、重要、比较重要和一般重要四个等级),明确其空间分布,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并为生态功能区划提供基础依据。
1.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域
生物多样性维持是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重要服务功能之一。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价,是评价不同地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程度,重点评价生态系统与物种保护的重要性。
(1)陆域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域
福建省陆域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价,是以陆域生态系统类型为评价单元,以野生动植物物种数量(维管束植物和陆生脊椎动物)占全省物种数量比例为评价指标,将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分成极重要、重要、比较重要和一般重要四个等级。陆域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域分布格局(图9)如下:
图9 福建省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价图(略)
极重要区域:主要分布在武夷山脉的北段、中段和南段,闽中大山带西列的中段和南段,闽中大山带东列的北段、中段和南段;总面积21871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18.0%。
重要区域:分布在武夷山脉和闽中大山带;总面积33313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27.4%。
比较重要区域:主要分布在内陆的丘陵、河谷盆地,以及沿海的丘陵地区,总面积22823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18.8%。
(2)海域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域
极重要区域:分布在国家级海洋生态系统与物种保护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国际主要候鸟迁徙中转站和越冬地、列入国家和国际有关保护目录的重要湿地和渔业水域,包括三沙湾重要滩涂湿地、兴化湾重要滩涂湿地、罗源湾重要滩涂湿地、闽江口鳝鱼滩湿地保护区、福清湾重要滩涂湿地、晋江河口泉州湾湿地、厦门海洋珍稀物种自然保护区、九龙江河口滩涂湿地、漳江口国家级红树林保护区、东山湾重要滩涂湿地等。
重要区域:分布在省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功能区划的海洋特别保护区,包括日屿岛海岛生态系统保护区、星仔列岛厚壳贻贝保护区、台山列岛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七星列岛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福瑶列岛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福宁湾尖刀蛏繁育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浮鹰岛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官井洋大黄鱼资源繁殖保护区、莆田市湄洲岛生态特别保护区、平潭中国鲎繁殖保护区、平潭牛山岛生态系统保护区等。
比较重要区域:分布在上述极重要区域、重要区域以及湄洲湾和各大型港口码头附近海域之外的其余海域。
2.水源涵养重要区域
区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主要是根据地区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对整个流域水资源的贡献及其径流调节作用的大小来评价水源涵养服务功能的重要程度。以福建省内河流的流域范围为基本评价单元,根据区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区域生态环境特征,选取地貌类型、降水分布、植被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作为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评价指标,对陆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进行评价。福建省陆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重要区域分布格局(图10)如下:
图10 福建省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图(略)
极重要区域:主要分布在武夷山脉北段和中段、闽中大山带的北段、中段和南段多年平均降水量1700~2600mm的山地区域;总面积33300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27.4%。
重要区域:主要分布在武夷山脉和闽中大山带多年平均降水量<1700mm的山地区域;总面积23090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19.0%。
比较重要区域: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区;总面积35425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29.2%。
3.水土保持重要区域
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价,是在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区域内土壤侵蚀状况对恢复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的重要性进行评价。以土壤侵蚀强度、土壤侵蚀敏感性等级作为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价的指标,对福建省陆域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进行评价。福建省陆域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重要区域分布格局(图11)如下:
图11 福建省水土保持重要性评价图(略)
极重要区域:主要分布在闽中大山带东坡和武夷山脉南段,呈点状分散分布;总面积2643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2.2%。
重要区域:分布与极重要地区的分布大体一致,也呈点状分散分布;总面积4207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3.5%。
比较重要区域:分布广泛;总面积95540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78.7%。
4.营养物质保持和饮用水源保护重要区域
营养物质保持和饮用水源保护重要性评价,主要根据评价地区氮、磷等营养物质流失及污染物排放可能对水库、饮用水源取水区、湖泊等湿地造成富营养化和水质改变后果的严重程度来进行评价。以福建省的水库、主要饮用水源地及其集水区域作为评价空间单元,根据水库、饮用水源地的等级(大、中、小型水库,设区市市区饮用水源地)确定营养物质保持和饮用水源保护重要性等级,对福建省营养物质保持和饮用水源保护重要性进行评价。福建省营养物质保持和饮用水源保护重要区域分布格局(图12)如下:
图12 福建省营养物质保持与饮用水源保护重要性评价图(略)
极重要区域:分布在9个设区市市区饮用水源取水口以上的河流汇水区域或者取水河段所在乡镇和城区,以及地下水集水区;总面积7770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6.4%。
重要区域:分布在大型水库集水区域或水库周边乡镇;总面积9226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7.6%。
比较重要区域:分布在中型水库集水区域;总面积5366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4.4%。
5.生态系统提供产品重要区域
生态系统的产品提供功能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生态系统所提供的产品不同,相似系统的产品提供能力也各有高低。对区域生态系统的产品提供能力进行评价,选择最直接的产品提供功能,即农林牧渔等产品的能力作为分级依据,以单位面积第一产业产值来表示区域生态系统产品提供能力的大小。以乡镇行政管辖范围作为评价空间单元,计算各乡镇的单位面积第一产业产值并进行分级赋值,对福建省生态系统提供产品重要性进行评价。福建省生态系统提供产品重要区域分布格局(图13)如下:
图13 福建省生态系统产品提供重要性评价图(略)
极重要区域:集中分布在沿海,主要是大中城市周边城郊农业较发达的乡镇以及沿海渔业较发达的乡镇;总面积3323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2.7%。
重要区域:集中分布在沿海农业相对发达乡镇,在内陆山区只有个别乡镇为重要区域;总面积9249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7.6%。
比较重要区域:主要分布在内陆山区,沿海也有少量分布;总面积44208k㎡,占全省陆域总面积的36.4%。
6.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重要区域